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除写作桎梏,再现人文合璧

(2020-01-10 13:27:02)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唐晓军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灿烂。而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却是“人”“文”分离。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忽视了对学生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和创造活力的呵护与激励,逐渐使得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作文的人文性大大流失,主要表现在:

1、题材陈旧,写作范围狭窄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一统标准的严酷束缚下,“分”已不仅成了学生的命根,也成了教师的唯一追求,教师经常在技巧上给予学生指导,却很少提醒学生去观察生活,学生在“家庭-学校”的两点一线中,在“上课-下课”“作业-考试”的活动中,对生活接触过少,缺少写作的素材,尤其是亲身感知过的第一手的活生生的材料,经常是闭门造车。写家庭生活,内容往往表现家庭的幸福快乐,如父母如何在生活上关心自己,如何在犯错误时教导自己,却绝不写母亲的偏执,父亲的懒惰;写刻苦学习,只强调“头悬梁,锥刺股”;交友,一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援引事例,是“陈芝麻烂谷子”的老论据。这些作文,不但千篇一律,如出一辙,而且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内容空乏,使人不忍卒读。

2、思路闭塞,程式化严重

教学过程中对“文体意识”的强调灌输使学生的写作不敢突破文体上框框的限制,议论模式、写景抒情模式、应用文模式等等,都深深积淀胸中,一个题目,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从词语的选择到句式结构到语气语调,如一个印板所刻;选材、立意、构思如出一辙。比如读后感,完全遵照“引”“议”“联”“结”四个部分先后布局,议论文,结构上动辄“引论 --本论--结论”;论证方式上,无非是摆上几个事实,讲上一番道理,其中再来个正反对比。就连最有自由度的散文也被模式化了,有诗为证:“开头提出小问题,一线一定要到底,还要夹叙边夹议,结尾点出大道理。”这种作文模式变成了僵化的模式,在这样的作文中,闪光的思想不见了,启迪人的智慧不见了,感染人、凝聚人的情感不见了,留下的只是一些鸡零狗碎的符号和千人一面的包装。

3、感情苍白,缺乏感染力

由于老师在指导写作时,要求学生作文主题倾向崇高、光明和美好,礼赞现实生活,展望美好未来。结果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注意从生活实际选材,不注意写自己的真实想法、真实体验,不去敞开心扉,说真话,诉真情,学生作文要么东拼西凑,生搬硬套,虚伪做作,无欢而喜,逢场作戏;要么有意拔高,假大空套话连篇。曾记得 1998年高考作文,谈“战胜脆弱”,众多考生为了感动评卷人,不惜以“家破人亡”为代价,为分贬人,为文矫情。学生在作文中迷失了自我,也丢失了灵魂,陷入迷乱之中,正是这种迷乱的缠绕,使学生不知不觉背叛了自己,背叛了人文,走上了编造的歧途,于是鲜明的人文性枯萎了,鲜活的个性凋零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但别人读了索然无味,就连自己也觉得意兴全无,更不必谈什么震撼力和感染力了。

面对学生作文中的“顽疾”,我们不能只是责难,而要从本质上理清“人”与“文”的关系,使“人”融入“文”,“文”又高扬着“人”,这就要让学生观察生活,引入时代活水;思考生活,启迪学生悟性;投入生活,健全学生人格,真正做到“人”“文”合璧。

1、观察生活,引入时代活水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理论观点,陶行知也说过“生活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语文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巨细无遗,无微不至地表现着大千世界,它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清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和作文的关系。我们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要抓好生活这个源,使学生的作文语言的发展因获得源头活水而变得生机勃勃。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味埋怨现在学生的生活单调枯燥是不必要的。现代生活远比过去丰富多彩。关键是让学生们从应试的题海中解脱出来,放开他们的手脚,回到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去,回到广阔的语文大课堂中去。培养他们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观察生活,引入时代活水,必须紧贴实际,紧贴社会,紧贴群众,可以不拘一格,百花齐放,让学生读时文,听广播,看电视,交朋友,阅读中外名著,访问名胜古迹,欣赏山川河流等等,从中觅取源头活水的广阔而丰富的写作素材。另外,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接触生活,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像我们无锡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古城,现代科技的发展又丰富了她的内涵,可带着学生参观寄畅园、鼋头渚,名人故居,革命博物馆;调查小桥流水人家的今昔,新区园地建设的成就;可访问阅历丰瞻的老人,自主创业的青年等等。眼观、耳听、分析、讨论、交流,为写作提供广泛的题材。新闻媒体的发展,多媒体的普及使学生观察生活的途径更方便更快捷了。可以这样说以前学生作文往往抱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受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

2、思考生活,启迪学生悟性

写作除了学生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外,还需要个人生活的感悟作为催化剂。所以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缺乏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敏锐的生命感悟是不可能领会隐藏在文字里面的深刻含义的。而这种感悟能力的培养在于解放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心智,让学生面对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焕发出一种感悟的生命活力。要加强学生的感悟,除了上面提到的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去关心身边平凡的人和事,用敏锐的眼光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外,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善于联想和想象,要让对生活中的某一类事物,某一种现象多加思考,提出点意见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味来;此外,还要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生活,并且要以自己的全部心思,全部真情去仔细体味人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触发自己的心灵,才能形成自己真切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我们在组织、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之后,接一来要做的事就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去思考生活,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作探究。看了书籍,搞书评;看了影视,搞影评;听了报告,搞心得交流;访问观察后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了解生活到感悟生活。这样在作文中塑造一个丰富、美好的感悟的心灵,学生的作文园地才能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硕的果,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3、投入生活,健全学生人格

“文本第一 (卷面文章做得好),人本居次(真不真无所谓)”,考试的魔棒使作文教学自然而然地也是无可奈何地走向短视和功利。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学生在作文中大力提倡乐于助人的精神,在生活中却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的狭隘心理。作文的人格分离使学生的作文心理陷入畸形。而大凡成就卓越的作家,都是用人格和个性抒写作品,用作品表现人格和个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已迫在眉睫。如何在激扬文字中塑造学生的人格呢?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力:首先要确立“真诚”为作文的第一标准。纵观历代文论,从《易》的“修辞立其诚”《论语》的“诗言志”,直到鲁迅的“渊邃人之性情,崇大人之好尚”,巴金的“掏出自己的心”,贯穿始终的就是一个“诚”字。所以,“以我手写我口”说真话,抒真情,心口如一,人文协和,这就是一条返朴归真的作文成功之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真话的环境,让学生敞开心扉,抒写性灵,学生才能写出真实的自我,写出自我对人生最真实的感受,学生只有写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把做人同作文这两者真正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它不仅对写作者个性的发展完善,而且对健康人格的培养有着重大的影响。。而纵容学生毫无热情地编造假话,就会造成学生的人格的虚伪。陶行知就曾云:“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说诚信之言,何立真之人格。其次,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平时可多向学生推荐一些能感染人的文学名著,美文佳作。让学生在文学人物完满人格光芒的折射下,不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理,又能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还可让学生多写一些振我民族浩然之气的文章,要求学生面对名与利、美与丑、善与恶的较量,正义凛然,让浩然之气充斥天地之间。古语有云:“文如其人”“人正则文盛”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寻求对自然、社会的共鸣,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更多地投入生活。

我们要求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并投入生活,不仅因为他们是开启智能、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因素,而且还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健全的人格不仅使人掌握“何以为生”的生存方式,而且追寻“生以为何”的价值定位。可以说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投入生活是作文教学由低到高的三个境界,它们构成了作文教学素质发展的三个阶梯。这三个方面的合理构建,正是作文教学以人为本,人文合璧的要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