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把握课堂中教学资源的生成
(2020-01-08 13:07:52)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单清水
在新课改实施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欣喜地看到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交流的场面。但也肯定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因为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语)课堂中学生不明确的认识、学生的质疑、意见分歧、偶发事件等都蕴含着可贵的教学价值,成为难得的教学资源,这些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如何去把握呢?让我们先看看下面两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
师出示判断题:3×12=36,所以3是因数,36是倍数。
师:是否正确?
生:(齐)错误。
师:怎样改正?
生1:应该说成3是36的因数,36是3的倍数。
师点头表示肯定。
生2:36是积。
教师很意外,立即说:“哦,你是这样想的,老师课后再与你说,好吗?”
说完,立即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教学片段二]
我在一次大型的观察课上看到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有一位老师在执教“年、月、日”的认识,上课一开始,这位老师就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是从外地来的,我校的小朋友很想跟你们成为好朋友。他们托我带来这样一个问题:班上有一位叫小芳的同学,她爷爷今年64岁了,只过了16个生日,你们能告诉小芳这是为什么吗?”一生答:“因为小芳的爷爷那时候穷,所以才过了16个生日。”这时同学们笑了,场上听课的教师也笑了。而惟独这位执教老师露出了非常尴尬的神情,并果断地下结论:“学完这节课你们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板书课题,进行新课。
思考
课堂上有好多精彩而充满自信的回答,一次一次被老师貌似温柔的话语给堵住了嘴,让课堂始终在教师预设的轨道中进行,这样的行为是与课改精神背道面驰的。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两个片段中的学生思维轨迹,也许对我们会有所启发。
片段一中,教师以“课后再说”来消灭未曾预设的课堂杂音,下课后,教师早就把此事抛到九霄云外,更不存在所谓的交流。学生说“36是积”其实不无道理,他是从乘法的各部分名称上思考的,我们不是在低年级就介绍学生认识“因数×因数=积”吗?如果从名称上讲“36是积”何错之有?学生提出“36是积”的问题,本是一个绝好的课堂生成案例,但教师错误地以为这是对课堂教学的干扰,轻易地将课堂上生成的资源错过了,实在可惜。其实,教师在此可多停留一会儿,让学生分组议一议,这位同学的答案为什么和大家不同,然后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及时总结。这样既对知识理解到位,又让学生学会了怎样质疑和交流,效果就大不一样。
片段二中,教师想用“64岁只过了16个生日”来设疑,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新课的兴趣,而教师忽视了面对的是没有这样知识储备的的小学生,学生提出的问题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很正常,也是学生创新火花的闪现。《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首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使每个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善于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应以此为契机,适时引导:“不管她爷爷多么穷,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庆贺自己的生日,但还是过16个,这是怎么回事”?这样教师紧紧抓住孩子的心理,让学生既认识到自己回答问题的片面性,又很好的保护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让我们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的火花,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枫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