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求课堂的“温润”

(2020-01-07 23:35:05)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近日,我参加了安阳市教研室组织的一次教学观摩活动。安阳市语文名师付玲在谈自己的成长历程时说:“经过多年的磨炼,我开始追求课堂的‘温润’,追求不着痕迹地梳理自己的课堂。”我觉得,“温润”这个词极其合适地形容了理想课堂的状态,而且,我个人认为,这种状态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课堂能够达到“温润”的状态,应该是教师教学技艺成熟的一个标志。“温润”做到了课堂的有度教学,使课堂少了雕琢的痕迹,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

首先,“温”是“冷”与“热”的中间状态。“冷”的课堂,是见分不见人的课堂,是把一切美好的思想、品德都“分数化”的课堂。在“冷”的课堂上,学生的情感是冷的、态度是冷的,教师的眼睛也失却了发现美的能力。而“热”的课堂呢,似乎更具有迷惑性。师生均在课堂上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亢奋状态,讨论是热烈的,气氛是活跃的,但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思考是浅薄的,探究是浅显的。单纯为了课堂的“热闹”,而忽视静静思索、独立探索的作用,也会让师生的发展进入误区。

“润”是“干”与“灌”的中间状态。“干”的课堂,是学生严重“吃不饱”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无能的:不注重专业发展的教师本身肚子里就没有多少墨水,用于培养学生就更显得捉襟见肘;或者教师肚子里东西不少,却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倒出来。干巴巴的课堂毫无生气可言,纯粹的知识传授都不能到位,学生不是营养不良就是饥饿浮肿,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而“灌”的课堂上,教师便显得“太有才了”。整个一节课下来,教师恨不得把肚里的东西都倒出来,而学生好像面临一桌丰盛的大餐一样,毫不拣择,全部吞咽,久而久之,便导致严重的“消化不良”。正常成长没有实现,反而落下了一身“病”,最突出的“症状”是,思考几乎停止,只剩下了机械的背、记、写、算。

而唯有“温润”的课堂是不“冷”不“热”、不“干”不“灌”的课堂。“温”情脉脉之中,师生的交流、生生的交流在有序进行,思想的碰撞、独立的探究在促进着生成。“润”物细无声中,孩子们得到恰到好处的知识传授与点拨,在符合规律、不违人性的学习中,实现头脑的充实与灵魂的锤炼,得以真正的成长。

课堂的“温润”是一种境界,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有境界的人,营造出有境界的课堂,培养出有境界的学生。 

(来源:中国课堂教学网—教育时报 作者: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乡第六中学 汪重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