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何时需要“讲”
(2020-01-07 22:45:51)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新课程实验以来,在不少教师、专家的心目中,语文课上教师的“讲”越少越好,不讲更好,甚至认为“讲”是素质教育的“天敌”,是语文课改的“大忌”。这当然是认识上的误区。因为只让学生各抒己见而没有老师精要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老师的品词析句,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可以说,没有教师的讲,学生就如同在平地上兜圈子,难以登上知识的高峰去领略知识的美妙风景。因此,教师不是不能讲,不要讲,而是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实情出发,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讲解点”精要地“点讲”。要使自己的“点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更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那么,何时进行“点讲”呢?
第一,讲在学生“对话”对而不明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它认为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可以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实现积极有效的对话和情感、认识的交流。这种对话与交流很显然是“对”而有益的,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认知局限,往往对文本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含义理解不透,即对而不明。此时,有效地讲解或点拨诱导就成为必要。
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一自然段,教师首先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然后以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进行交流对话体验。学生有说“小村庄很美”的,有说“小村庄空气清新”的,有说“小村庄河水清澈见底”的……而这一段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一个美丽的村庄,并以此为基础与最后被洪水毁灭进行对比,说明滥砍滥伐给大自然带来的巨大危害。但学生读书以后只说了几个空洞的词,这说明学生的认识是模糊的,语言表达是苍白的,生生、生本对话后的理解、体验是肤浅的。此时,教师“出手”引导正是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会读书的同学,透过文中的一个个词语,就能看到小村庄原先那美丽的景色,请你试试看。”让学生与文本再次对话,而后进行交流:“谁能告诉老师,你从文中的哪个词看到了什么?”这样教师依据文本特点,将“词语”作为感悟的支点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展开想象,“看到”小村庄的美丽,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双向沟通,同时为后文小村庄的毁灭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作好铺垫。
第二,讲在学生“体验”肤浅时。
第三,讲在学生“探究”卡壳时。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它主要以问题探究为主。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增强问题意识,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探究问题“能增强学生对周围实际现象的兴趣,发展他们看出多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能力”。本文所说的探究不是一项课外活动,而是灌注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因此,当探究的问题深、难、宽时,探究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就会不完全,就会卡壳。此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提供资料,适时引导、讲解,指导学生获取问题的结论。
第四,讲在多元解读有误解时。
对此,作为语文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对这种曲解与误解现象要大声说“不”,并用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影响学生。如教学《去年的树》,在交流阅读感受时,生1说:“鸟儿对着灯唱歌,说明鸟儿信守诺言、说话算话。因为它答应给树木唱歌,就算历尽艰辛,也非要找到树木不可。”生2说:“鸟儿不怕苦不怕累,找呀找,找到火柴点燃的灯,最后唱起去年的歌给灯光听,课文用这件事教育我们要珍惜朋友间的友情。”生3说:“我从课文中体会到了树木的伟大,他为了人们能点燃灯,宁可燃烧自己。”生4说:“读了课文后,我觉得那些砍树的人真可恶,他们不但破坏了自然环境,而且破坏了树木与鸟儿的友情。”生5说:“《去年的树》这篇课文就是要我们不要破坏环境。”生6说:“树也想信守承诺,他是被人类砍走的,是身不由己。”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能看到文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失落。课文所要表达的就是“诚信”:鸟儿信守诺言,去年答应要给树儿唱歌,今年无论如何一定要找到树,哪怕已经做成火柴,已经化为火苗。这是文本的人文导向。生2、生6的理解从多元的角度讲是可以的,但生3、生4、生5的理解就不能视为多元了。教师应明确地给予否定,并指明正确答案。假如把文本的价值取向比作一个靶子,那么多元理解就如同靶子上大小不同的圆环。打中靶心就是准确理解了作者与编者的价值取向;打在靶心的外围,不论是七环八环还是三环四环都可以肯定。如果脱了靶,那就不对了,就是曲解或误解了,教师就要“讲”,就要“引”,就要纠。
第五,讲在品析重点词语时。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特别美?
生:我觉得“冒”字写得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得“冒”字写得美已经很好了。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换成别的什么字?(学生分别换成了长、钻、伸、露、探。)
师:作者没有用这些词,而用“冒”,肯定有他的用意。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的长才可以叫“冒”出来。(生分别说出使劲地、不停地、生机勃勃地、喜气洋洋地、兴高采烈地……)
师: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再来读读、悟悟。(生读。)
师:多么可爱的荷花啊!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冒”字,分析比较,揣摩品味,不仅感受到了语言之美、文章意境之美,而且感悟到了作者用词之妙。应该说这种精彩片段的赏析,重点词、句的揣摩品味,不同于传统的冗长、繁琐的语言分析,它是含英咀华,涵咏吟诵,是师生与文本的一种精神相遇、心灵交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