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能力训练”教材教法改革实验
(2020-01-06 21:32:01)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曾曙春、程景秋
小学语文“能力训练”教材教法改革实验,是一项以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为目标,以科学的训练为途径,涉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诸方面的整体教学改革实验。
实验于 1982 年秋创立,至今 17 年,进行了教法实验 4 轮,教材实验 7 轮。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摸索期(1982 年秋至 1988 年夏 ) 。在五年制两个三年级教学班 100 余名学生中进行教法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第二阶段为定型期 (1988 年秋至 1991 年夏 ) 。 1988 年在全面总结实验成果的基础上,自编实验教材。实验从城镇向农村扩展,开设 52 个教学班,其中农村学生占 50% 。同时从三年级始开设小语能力训练电教实验班 6 个,学生 340 余人。第三阶段为完善期 (1991 年秋至 1999 年夏 ) 。这一阶段,实验教材编撰完毕,教学辅助资料开始配套。并先后通过了江西省教委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 1--6 册通过了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并列入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征订目录,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实验由资溪县向抚州地区九县 ( 市 ) 小学扩展。外省区也有部分学校引进了实验教材。教学班发展到 388 个,学生近 2 万人。
实验先后接受了省、地教研室、电教馆等部门多次考察、鉴定、验收,受到一致好评。实验在教材建设、教法优化、教学效益和教育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新路,被誉为“小语教改的一朵奇葩”、“小语教学走向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一、实验思路
小学语文学科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小语教学存在着费时多,负担重,效益差的弊端。问题症结何在 ? 怎样提高小语教学效率,有无新径可循 ?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县、乡、村三级小学五年级 1231 位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的结果和初步的分析,提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师生在无边的题海中进行疲惫而低效的拼搏。小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脱离学生心理发展实际,脱离学生认知实际。教学思想陈旧,学生学得被动;教学程序模糊,师生难以适从;教学内容繁杂,学生负担沉重;教学方法刻板,诸多无效劳动。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形成了一条实验思路:小语教学必须改革,改革必须从宏观上研究,从整体上构想,从智能上着眼,从素质上入手,从训练上突破。
于是,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实验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实验要求。
( 一 ) 指导思想: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全面实践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减轻学生负担,坚持全面提高小语教学质量。
( 二 ) 实验内容:
以能力为系列 ---- 能力训练的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 ---- 能力训练的教学思想;
以课文为例子 ---- 能力训练的教材运用;
培养学习兴趣 ---- 能力训练的心理动机;
指导学习方法 ---- 能力训练的途径;
养成良好习惯 ---- 能力训练的归宿。
( 三 ) 实验目标:
实践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及教材建设思想,探索小语教材教法科学化体系。较好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关于听、说、读、写的教学任务,达到叶老提出的“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目的。
二、实验做法
第一,设计能力训练系列。我们从知识系统与能力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本着简化头绪,归类集中的原则,遵循整体构想,分项训练的思路,设计能力训练系列,把听、说、读、写的能力,寓于字、词、句、篇的学习与训练之中,力求形成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合理交叉。这个系列分为“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两部分。其中又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大类。所谓“一般能力”是以有关的智力因素为主体,具有共同性、渗透性的特点,作用于读写能力训练全过程的最基本的能力;所谓“特殊能力”是指读写一篇文章所应具备的能力,它是一般能力的立足点和具体体现。二者有机结合,构成比较合理的语文学习能力结构。这个系列如图所示:
第二,自编实验教材。教材改传统的文选型为文选、训练结合型,改单科编写为分科编写。每册包括必读本《语文》 ( 含“阅读”和“作文”两部分,作文自成体系 ) 和选读本《课外阅读》。实验教材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相辅相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机渗透,训导与练习相互配合,文与道相得益彰。其主要特色是:
1 、以能力为系列,按单元编排,读写训练项目少而精。由点连线,由线到面,头绪简化,目标集中,台阶分明,能力形成既成台阶前进,又呈螺旋上升,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2 、课文选编体现精要性和范例性。每篇课文都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例子。简化了教学内容,集中了教学目标,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效益真正落到实处。
3 、构建了科学的训练系列。这个系列中的单项、多项、综合练习,层次分明,形式多样;记忆性、理解性、巩固性和运用性练习,各具功能,相辅相成;必练题、选练题,因材施练,面向全体。整个训练系列做到了目标明,训练实,负担轻,效果好。
4 、构建了思想教育系列。做到:内容上突出重点,方法上注重渗透,形式上力求多样。
5 、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本套教材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定为教材使用的归宿,提出了训练目标,安排了训练项目,设计了训练内容,指导了训练方法,使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真正得到落实。
6 、编写体例与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有较好的衔接与沟通,体现了实施义务教育的连贯性,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7 、注重适应性。教材本着教师不拔尖、学生不挑选、设备不特殊、力求在一般条件下探索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和规律的精神,深广度适当,难易程度适当,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和认识规律,增强了教材的适用性。
第三,构建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施模式图
基本要点实施途径实施要点实施目标
想学→激发兴趣→为学而教,学为主体→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
↓↓寓教于乐,寓学于趣
面向全体,促其成功
会学→指导学法→单元教学,集中目标→获得较强的学习能力
分组教学,因材施教
↓↓程序教学,循序渐进
能学→训练技能→整体构想,分项训练→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
指导评改,精练实练
↓↓改革检测,注重实效
学会→养成习惯→言传身教,启发自觉→形成自动的学习定势
因势利导,纠正错误
长期训练,形成习惯
这个模式,围绕激发学生想学习、指导学生会学习、训练学生能学习、促进学生能学会等四个方面的要求,抓住培养学习心理、获得学习能力、打好学习基础、形成学习定势四个环节,通过激发兴趣、指导学法、训练技能、养成习惯四条途径,采取设计训练系列、自编实验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改善教学管理等措施,探索出了一条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质的成功之路。
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实验在实施小语素质教育时,充分发挥了自编实验教材的保证作用,独创的教学方法的促进作用。科学的教材体系,高效的教学方法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轴,构成了素质教育的科学运行机制,将小语素质教育引入了科学、有效的运行轨道。这个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 一 ) 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想学习
1 、树立为学而教的观点,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的需要设计、实施教学内容,同时给学生“松绑放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小主人。
2 、寓教于乐,寓学于趣。为减轻学生在检测中的心理压力,这个模式试行以赛代考,改评分法为评奖法,让考试带上竞赛的色彩。把好、中、差三类学生分甲、乙、丙三个组进行比赛,分组命题、分组评奖,未获奖的在淘汰者中进行补塞“进步奖”。这样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学生在竞赛中学习,情绪在竞赛中高涨,语文学习能力在竞赛中形成,语文素质在竞赛中提高。
( 二 ) 指导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1 、改进课堂教学: (1) 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通常由四个步骤组成:预习 -- 尝试与质疑 -- 讲解与讨论-- 练习; (2) 为适应能力训练,我们设计了各种课型供选用:例文例话对应课,思路探索课,读写对应课,导练评改课等。
2 、分组教学,因材施教。本模式实行班级授课、分组教学、个别辅导三结合。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的基础,将全班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学习小组,在年级教学要求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各组作业数量保持一定的差距,使甲组学生“吃得饱”,乙组学生“刚刚好”,丙组学生“吃得了”,根据各人发展情况,定期进行小组成员调整。这样,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先慢后快,全面提高。
3 、程序教学,循序渐进。每项能力训练,都设计了科学的学习程序。程序是方法的体现,有了科学的程序,就能将学生“领入门”、“带上路”,继而循路前进,求得“真知”,获得“真能”。
( 三 ) 优化训练程序,促进学生能学习
1 、指导评改,精练实练。这个模式把科学的指导、扎实的练习和练习后针对性的评改组成一根链条,做到有训有练有评,这样优化了训练过程,强化了训练效益。
2 、改革检测,注重实效。本模式进行了以四个结合为特点的检测改革:闭卷与开卷结合,必做与选做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竞赛与考试结合。
( 四 ) 养成良好习惯,帮助学生主动学习
这个教学模式提供了五步养习法:
讲:讲清学习习惯的具体要求、意义,使学生心中有目标,行为有准绳。
导:着重正面引导,因势利导,多方指导;坚持表扬、鼓励,巧妙批评、监督。
带:教师示范,带动,为学生树立楷模,使学生学有榜样,学得其法。
练:反复训练,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持之以恒。
纠:随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三、实验成效
小学语文“能力训练”教材教法改革实验,经过17 年的艰辛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负担明显减轻。
由于实验教材体例科学,目标明确,训练要求具体,训练方法得当,追求课堂效率,大大减少了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实验班学生普遍具有想学习,会学习,能学习,能学会的素质,对完成课业没有“负担感”,一切学习活动均是在自觉、主动、愉悦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
第二,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1 学生读写能力普遍提高。 1991 年江西省教研室对全省各种小语教改实验班进行毕业验收。小语“能力训练”实验教材试验 4 个班平均分 86 7 ,合格率 100% ,优良率 87% 。各种指标居全区 4 种教改实验之首。
2 学困生进步喜人。河南省南阳市油田第一小学四年级 303 班共 48 名学生, 42% 的学生家庭学习条件差,每次每期测评,成绩均不尽人意。 1998 年春季试用了“能力训练”教材后,学生想学习,会学习,能主动学习。一学期后,学生成绩合格率达 96% ,优秀率达 75% 。
3 学生个性特长得到较好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实验班学生参加全国、省、地各级语文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获奖 320 余人 ( 次 ) 。征文在全国、省、地发表、出版获奖的 100 余篇 ( 次 ) ,其中全国 12 篇 ( 次 ) ,省级 36 篇 ( 次 ) 。十几位学生习作入选全国大型小学生习作选《我爱我的家乡》,收入《中国少年百科全书》。
第三,教育科研成果丰硕。
实验先后列为江西省教育科研“八·五”、“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并通过了成果鉴定。围绕实验内容,实验创立者和实验教师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在省以上刊社出版发表的论著 ( 文 )70 余本 ( 篇 ) ,其中全国性的 20 余本 ( 篇 ) ,获优秀论著奖 30 篇 ( 次 ) ,其中全国性的 8 篇 ( 次 ) ,一等奖 15 篇 ( 次 ) 。实验报告、论文分别入选全国中小幼教学改革金钥匙奖获奖论文集《金钥匙》、《中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国新时期优秀社科成果荟萃》。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复印转载。
第四,社会效益不断增强
实验成果受到有关领导、专家及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好评。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江西省委书记毛致用等党政领导和全国 27 个省市代表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员都先后参观了实验展览,有的题词鼓励。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天津师大田本娜教授著文评论实验:提高了语文教学科学化水平;大面积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了基础教育质量;有利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朱敬本专程来资溪考察,认为实验“顺应了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并走在前头,创造了新鲜经验”。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 30 余家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实验成果。反映实验成果的 4 集系列电视专题片《走向素质教育》,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段播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播映的我国专题片多处引用了反映该项实验成果的镜头。
(枫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