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学习平均数
(2020-01-05 22:16:33)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一节好的小学数学课应该什么样?从一般层面来看,至少应该具备以下3个要素: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学习紧密联系生活。下面与读者分享的这节“儿童与数学”研讨会上的公开课,恰恰具备了上述好课的3个要素。
教学内容:平均数
执教教师: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俞正强
点评嘉宾: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吴正宪
兴趣是学习数学最好的老师,创设一个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优秀的课堂导入开始。
→课堂片段1
生1:15秒太慢了,小明肯定不甘心。
生2:10秒太快了,小明可能以后都跑不出来了,他不敢填。
师:那么,如果你是小明,你会填多少?
生3:我会填12秒,因为这个时间既不是最快的也不是最慢的。
很多学生点头同意,但也有反对意见:“13秒在题目中从未出现过,小明从未跑出过这个成绩,怎么可以这么填呢?”
师:你们想一想,如果小明跑第六次,会是什么成绩?第七次、第八次呢?出现哪个成绩的可能性更大?
生5:应该是13秒,因为这个数字是小明的正常水平。如果他发挥得比较稳定,应该离这个时间最接近。
师:13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即使这个数字没有出现,小明也应该填它了吧?
生6:因为平均数反映的是真实水平或者平均水平。
生7:平均数不一定是已知数里有的,但是如果小明继续跑下去,这个数字非常有可能出现。
→课后点评
教师没有直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而是通过一道跑步的题目,与学生交流、对话,引发他们的兴趣。教师不断抛出问题并进行积极引导,当学生说出13这个数字,又有其他学生表示质疑时,教师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点,抛出了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平均数是不是一定要在已知数中出现。整节课上,学生一直充满学习的兴趣,因为他们是在情境中学习,也因为他们在不断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但是有一点教师需要斟酌: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报名表上往往都会填自己的最快速度而不是平均速度。如果这个例子可以换成更符合生活情境的,课堂导入也就更自然了。
教师讲得好并不代表学生学得好,越是接近儿童思维,课堂越有深度。
→课堂片段2
师:大家都认识了平均数,我再给大家布置一道题。
生1:甲队一共投中了30球,乙队一共投中了32球。所以,乙队投篮水平更高。
师:求总数,哪个队投中的多,哪个队的投篮水平就高。那么,我们再看一下,甲队还是这些人不变,乙队最后投中4球的那个队员不上了。现在哪个队的投篮水平高?
生2:甲队一共投中了30球,乙队一共投中了28球,甲队投中的多,甲队的水平更高。
生3:我觉得不对,乙队现在少了一个人,再用总数比就不公平了。我觉得,甲队投篮的平均数为每人投中6个,乙队是每人投中7个,从平均数来看,乙队更多,所以乙队的平均水平更高。
师:在第二种情况下,因为投篮的人数不一样,所以再用总数来判断就不合适了。这时,平均数就要发挥作用了,把所有的投中个数加起来再除以投篮的人数就是平均数。平均数反映了真实水平,因此,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就要用平均数来判断投篮水平了。
→课后点评
两队人数相同时,就可以用平均数来解决。但那不是儿童的思维,儿童的思维是非常直接的。因此,教师巧妙地将题目变化了一下,让两队人数不相同,从而引导学生使用平均数来计算,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对比的基础上,更清晰地理解和应用平均数了。
让学习与生活对接,放大学习的外延,对掌握知识本身也有很大促进作用。
→课堂片段3
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相邻的两个同学相互启发一下,说说你们见过的平均数。
生1:我买东西的时候遇到过平均数。同样的东西,有的地方卖8元,有的地方卖10元,有的地方卖12元。
师:那你会买哪家的?
生1:我会买8元的,因为便宜。
生2:我会买10元的。因为12元的太贵,8元的这么便宜,也许是伪劣产品。10元的比较让人放心。
师:都很有想法。10元叫作——
生:平均价格。
师:对,平均价格,这是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反映了商品的平均价值。
生3:分糖果的时候也可能用到。如果4个小朋友分100块糖,不知道平均数的话,就可能有的人分得多,有的人分得少。
……
师: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生活中的平均数,你们觉得,平均数有什么用?
生4: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
生5:我觉得对投资也有帮助,有的投资赚得多,有的赚得少,但是有了平均数,我就可以大概估计能赚多少了。
师:你说的叫作平均收益,对企业的发展很有帮助。有兴趣的同学在课下可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课后点评
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数学,同时也应该让学生思考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这节课上,学生认识了平均数,也学会了计算平均数,单纯从知识学习角度来看,目标已经达成。但是教师并未满足于此,而是继续启发学生,让他们寻找生活中遇到的平均数,思考平均数的用处。这样做不但可以让学生印象更深刻,还可以让他们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到一起。由于时间关系,学生的思考和联想并未十分深入,但他们毕竟迈出了从课堂到生活的一大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如何利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来源:中国教师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