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管齐下,激活农村高中语文课外阅读

(2020-01-11 21:51:03)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杂谈

分类: 教学研究

李扬彬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中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古人也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的说法,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强调多读多写多体会,此一“多”字意蕴深刻。厚积才能薄发,多读多练,是语文公认的成功之道。

多读,便不能少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积累学生写作素材,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弘扬祖国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举措。但是,就目前的农村学校而言,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忙于应试教育,高中生的课外阅读基本上还处于一种盲目、随意、无序的状态,阅读仅停留在课文之上,真正意义的阅读课实际上是没有。而且大部分家长以及一些自然学科教师不支持课外阅读,不准课外阅读读物进入教室,认为课外阅读是费时耗力,会影响升学考试。作为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如何根据较为落后的客观条件,指导视野狭窄、无良好阅读习惯的农村高中生开展理性、有序和有效的课外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拓宽他们的思考维度,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做到阅读、考试两不误,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模式多管齐下,激活农村高中语文的课外阅读:

一、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

就大多数农村高中生而言,因受客观条件限制,在初中阶段有课外阅读习惯的人是极少的,要开展好课外阅读,首先得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要做到这,最简单的方法便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教育家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内容与课内理解课文有密切关系,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但直接而且明显。”

例如,我在教学实践中就根据课堂的需要,安排学生阅读了不少与课文有关的书籍。讲授鲁迅的小说《祝福》,让学生看鲁迅的其他小说;学习余秋雨的《道士塔》,让学生读《文化苦旅》全书;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把学生带到阅览室,看《科学知识》杂志,读科技小品文;学习节选内容的课文如《边城》,让学生找全篇阅读等等。事实证明,这些作法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

应该说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展,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进一步理解课内所学的知识,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进而由一斑而全豹,由一点而全面。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是一个有序的系统,它的阅读训练具有系列性和衔接性。因此“以课外促进课内、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阅读促进了课内的学习,课内学习成绩的提高又刺激了阅读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形成良好的循环。

二、课外阅读与好书推荐相结合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也非常重要。这其中可包括学生介绍和教师推荐。

1)学生介绍。按照目前的条件,各学校均配备了图书室和阅览室,在阅读初始阶段可给学生权利去选择喜爱的阅读篇目,先自主阅读和思考,然后利用每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来进行交流、介绍,就各自不同的阅读内容向同学们进行推荐,学生通过其他同学的介绍也可以了解各种风格的书籍作品,最终达到去粗取精、优势互补,群体优化,激发兴趣,充分发挥“合力效应”的效果。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喜好,反过来也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对书目的选择、整合。

2)教师推荐。课外阅读好处多,但开卷未必有益。阅读思想健康、内涵丰富的优秀作品会促进学生形成“读好书、好读书”的良性循环。为此,教师可把新课标中所要求阅读的名著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选择书目时有明确的方向性。此外,我认为教师在推荐课标所建议的阅读书目基础上,还应多了解学生近期接触阅读的书籍,要有计划地推荐适合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的优秀课外读物,如《萌芽》、《意林》、《读者》、《青年文摘》等具有时代感又充满人文性的期刊杂志,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信息的敏锐捕捉能力;教师还应多关注新出版的一些优秀书籍,适当介绍给学生,如近期新出的季羡林的《我的心是一面镜子》、余秋雨的《寻觅中华》等都可以推荐阅读。

如果说名著是经过历史长河淘洗过的生活经典,它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而经久不衰。那么相比名著而言,时文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更适合中学生心理也就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当然,这里所说的时文,既包括像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李巍的《那年夏天我们一起毕业》等反映中学生生活的“当前”文学作品,也包括知识含量大、内容更新快、信息领域宽的报刊文章。名著与时文二者之间不存在孰轻孰重、谁主谁次的问题,它们应该是相辅相成、并驾齐驱的关系。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书籍将更有益于学生的成长与读书兴趣的培养。

三、课外阅读与写作实践相结合

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相连的,张志发先生说:“读可以促进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多读对写的帮助;反过来,写也可以促进读,自己有了写作的体会,自然就提高理解欣赏的能力。”实践证明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读有目的,写有借鉴,读写结合,的确是提高写作水平与理解鉴赏能力的科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以手抄报、写书评的形式让学生把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人物评论、书籍推荐等自己的阅读所得写下来,并拿来交流、讨论。通过这种写的活动让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大可能的读到各种不同的书,并可以通过同学的文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激发自己去读的热情。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达到一石二鸟的功效。如我在本校高一(0705)班所开展的写书评活动就使得不少过去只钻题海而没有课外阅读习惯的同学一下就爱上了阅读,因为看着别人的一篇篇心得的刊登而自己也就不能落后了。同时随着这一活动的持续开展,过去一些写文章语句不够通顺的同学也能写出很好的文章。而这一切,均得益于课外阅读与写作的相结合,这比教师费尽口舌去讲语法、讲表达有用得多。

四、课外阅读与直观欣赏相结合

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因此,直观欣赏有时候比语言、文字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也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热播的电视剧等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影视、戏剧等各种不同的文学作品样式,把欣赏画面同延展性阅读剧本优化组合,通过文字和视觉的双重冲击,启发学生做多种形式的探讨。如把话剧《雷雨》、《茶馆》以及许多当代中外经典影视作品《水浒传》、《红楼梦》、《等待戈多》等的欣赏作为课外阅读的一部分,以新颖的阅读方式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更进一步的,还可以让学生把感兴趣的读本改编成舞台剧来直观地展示阅读结果。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经验”,而扮演读本中的角色将能让学生对读本有着更深入的体会,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经验”的一种反映。同时表演这一形式也可以让未读的同学通过看表演而引发阅读欲望,达到让更多的人去熟悉这一作品的目的。如在2007年我校的文体艺术节上,一些学生便将《罗密欧与朱丽叶》、《小红帽》、《荆柯刺秦》、《窦娥冤》等作品搬上舞台,这些节目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可,更有不少同学在这之后便到图书室找来这些作品再读为快。

五、课外阅读与专题研究相结合

之所以开展专题研究活动,是为了让学生的课外阅读由广泛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思维广度。或许有人会说,农村高中生还没有具备写作专题研究报告的能力,怎么办呢?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多余的。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所撰写的反映中美教育差异情况的一篇文章中介绍了自己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利用图书馆写出了一份专题研究报告《蓝鲸》;另一位留美学者高纲也介绍了自己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能写出20页的专题研究报告。一个美国小学生都能完成的作业,一个中国高中学生还有什么不能完成的理由呢。可见,这种担心完全是多此一举,低估了现在高中学生的能力。

在实践中,我借鉴了成功学校的做法,从培养学生喜欢阅读和喜欢语文入手,每节课由老师或学生在课前三分钟演讲提供一篇美文,让学生喜欢读。学生喜欢读好文章,久而久之,也就喜欢了语文,产生了阅读的内驱力,也就为专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专题阅读中,根据学生的阅读爱好,我把高中的课外阅读分为如下四个专题进行。

1.读有趣的。如秦牧的《秦牧全集》,曹旭的《岁月如歌》等。

2.读有情的。如丁玲的《丁玲散文集》,林清玄的《鸳鸯香炉》等。

3.读贴近学生生活的。如郭敬明的《最小说》、韩寒的《杂的文》、饶雪漫的《离歌》等。

4.读讲述人生哲理的。如肖复兴的《我的人生笔记》、培根的《善等人生:经营快乐的N个人生哲理》等。

由兴趣而入,形象而至抽象;由热情而读,专题而至研究,构建起了一个由阅读而专题阅读研究互动的理想阶梯。

在专题研究的课外阅读中,阅读是否有效果,当然就少不了要对阅读的质量进行评估,因为它是共享学习成果,鼓舞和激励后继学习所必需的。评估方式可采用开讨论会、写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但在评估过程中应侧重评价学生的参与过程,而不宜过于计较学习的结果;应侧重评价学生的态度、方法,不宜过于强调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应侧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不能单以教师的评价为标准。关键就是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践证明,搞专题阅读研究是切实可行的。如我在本校高一(0705)班开展的专题研究活动中,就设计了这样一些评价展示活动,出一本每位同学都参加编辑,都有研究作品展示的《我们的书》一书;根据全班大部分同学都很喜爱郭敬明这一青春写手的现象,举办一次“郭敬明专题”讲座,一次“如何看待青春写作与考场作文”讨论会;根据第三册课本上的课文《道士塔》开展“敦煌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价值”讨论会、收集资料写研究报告、出版报告专刊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各种思想、观点相互碰撞、交流,并从中获得了专题研究阅读的乐趣,使单纯为了拓展视野的阅读成为了精神家园的构筑,思维的拓展的训练。而课外阅读活动开展至此,谁又能再认为它只是一种费时耗力,影响升学考试的活动呢?我想经过这样训练的思维,不单对语文考试有用处,别的科目也一样受益匪浅。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大凡从阅读中受益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人伴随着阅读而成长,而成才。而课外阅读作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身处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的学生来说,意义更加非凡,它将为你插上实现理想的翅膀,让你飞得更高。

所以,在农村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展课外阅读尤为迫切。以上这些课外阅读的模式能很好地融合了语文学习中读、写、再现、内化的目标要求,通过这些模式,多管齐下,取替过去仅限于课文之上的狭义“阅读”,让农村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朝着理性、有序和有效的方向进行,使课外阅读真正的“活”起来。同时“磨刀不误砍柴工”,把课外阅读做好,不但有助于教师更加得心应手地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助于培养出“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新时代的学生,做到阅读、考试两不误,而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让学生受益终身,从而真正实现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来源:人教网http://old.pep.com.cn/czyw/jszx/jxyj/ydjx/201401/t20140124_1179190.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