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有效提问,凸显数学本质

(2020-01-03 17:01:25)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思维训练。有效的问题是指,能诱发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回答,并由此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那些问题。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切实抓住数学的本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一、在知识的“增长点”提问,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一般来说,课堂提问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容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使提问失去应有的价值。如何恰当好处呢?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处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

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分类》一课时,在课前教师与学生交流后,板书了一个字“角”,然问学生:“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角的知识?角的组成要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就讲开了。而后接着板书:平角、周角。问:“如果先从字面上先理解,你觉得平角和周角应该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先说一说,再让学生用手中的活动角摆一摆你认为的平角、周角。接着抛出一个问题:“那平角、周角为什么也是角呢?”这一问题就是抓住学生的知识就近发展区,学生一下子就能够结合角的定义进行分析,解释,进一步明确平角、周角的数学本质。

二、在知识的“关键点”提问,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所谓关键点就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例如:在我教学四年级上册《乘法的估算》一课时,出示例1:每张门票49元,需要购买104套,应该准备多少钱?列出算式49×104后,问:“这道题该如何估算呢?”学生的参与性很高,一下子想出了好几种方法:50×100500050×110550040×110440040×1004000……针对这么多种方法,我并不急于评价哪个算式更合理,而是在知识的关键点引出问题:“观察这些估算的方法,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马上就发现了,这些估算的方法相同点都是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或整百的数,好算!这也是本节课的关键点,估算的教学关键点就是把数估成整十或整百的数,接着我再进行估算的另一个教学目标的教学。

三、在知识的“思考点”提问,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有效的课堂提问,主张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串,注重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在知识的探究点提问,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回答的热情。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应该说这一课时,也听过很多教师上过,总体感觉学生对“圆心”、“半径及半径的特点”等等的认识不够深刻,探究的力度没有很好体现,数学本质的东西没有真正凸显。我是这样教学的:设计一个情境,几个动物骑车比赛。车轮有圆形的、长方形的、正方形的、椭圆形等的让学生说一说,哪一种车轮的车参加比赛可能获胜。学生有自己的经验常识马上说出是圆形的车轮。但我并不满足于此,再次出示圆心不在中心的几个图片,是不是只要圆形就一定能赢呢?学生一下子就卡住了,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考点,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思考,接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给你一个圆片,你能找到它的圆心吗?”这样的设计极具思考性,给学生留下的思考空间较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能够让学生真正能够动起来,不仅仅是手动,更重要的是心动、脑动。

四、在知识的“疑难点”提问,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学生容易忽视、极易混淆的知识点,这些容易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掌握和运用。在这些相似处设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搞清它们的区别。

例如:又如教学六年级《比的意义》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出示信息窗:

1)第一组男生5人,女生4人;

2)水果摊香蕉的价格牌特价-----54千克

3)小军买了5本笔记本,每本4元。

你认为哪些能用“比”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这一问题的设计同样都是“5”和“4”这两个数字,但第3题就不能用比来表示。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量都可以用比来表示,只有它们表示相除的关系是才可以。

实践证明,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实现课堂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只有教师“善问”,才能使学生“善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