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促学
(2020-01-02 17:42:23)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一、师生平等,让学生“敢问”
经常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怎么了,上课注意力老是不集中,对于你提出的问题,就像没听见似的,就是最简单的问题,他们也懒得举手。”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越往高年级这种现象越明显,这也是所谓的“从森林到荒原”现象。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爱举手?在一位老师的博客中我看到一个这样的例子“在我上小学时,一次课堂上,我举起了手,但回答的答案有错误。老师盯着我看了有几秒钟时间,又转移了视线。叫了一位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而我站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在剩余的时间里,老师的目光再未从我身上扫过,从此我不再举手回答问题。”问题的答案似乎已经找到了,责任不在于学生,是他们不敢问了,怕老师的责骂,怕同学的嘲笑。对于不懂的问题,他们就“不懂装懂”,以至于老师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要改变这一现状,作为教师就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位置,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让学生拥有“问”的权利,在一种平等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大胆提问。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想问”
教师生动的讲演往往较平铺直叙的提问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并引起学生发问。在教学《山沟里的孩子》时,我先给学生讲了我在山区工作时所见到的孩子们上学时的情景。他们都听得很认真,意犹未尽。我轻轻地问孩子们:“今天,我们也要去认识一群山里的孩子,你们有什么要想采访他们的吗?”话音刚落,就有五、六个孩子举起了收手。“老师,我想知道,山里的孩子是怎么上学的?”“我想知道,他们上学远吗?”“我想知道,他们的学校漂亮吗?”听着别人说的那么热闹,又有更多的孩子举手了,有了漂亮的开头,这一节课我上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很快乐。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会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正像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但在缺乏教师引导下,学生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哪里问”,“问什么”,“怎么问”。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方法:
(一)从课题发问。课题是文章的中心,从课题我们可以大致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失踪的森林王国》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森林王国是什么样的?”“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
(二)从重点词句发问。如《春天的雨点》的结尾:“春天的雨点儿,落在草原上,草原上正萌发蓬勃的生机。春天的雨点儿,仿佛也落在了乌罕娜和达丽玛的心里。”句中两个“春天的雨点儿”分别指的是什么?
(三)从人物对话中发问。如《平分生命》中,小男孩因为年龄小,以为输血就会丢掉性命,但他为了拯救妹妹,还是决定给妹妹输血。小男孩和医生的三次对话,可以指导学生向小男孩发问:“你害怕输血吗?”“你救了妹妹,你高兴吗?”“你为什么要和妹妹平分生命?”
四、整合问题,“以问促学”
学生敢问、会问了,教师就要恰如其分地将学生的问题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的问题很多,不能逐一解决,要将有共性的问题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并在教学中点出问题,调查学生是否弄懂,非共性的个别指导,也可以开展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只要学生能自己看懂的,就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学生能自己说的,就鼓励学生大胆说;只要学生能自己做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