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需要生活味,更要有数学味
(2020-01-01 22:02:55)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任旭
——例谈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某些知识,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理解这一知识。而数学知识具有模型性,虽然某一生活情境可以归入该模型,但是并不能代表数学模型的全部。所以我们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最好在重视生活化的同时,更要重视数学化,也只有从数学化的角度加以理解,才能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数学知识,达到灵活地运用。
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最好能有以下功能:一是能根据问题情境既列出(a+b)×c的算式,又能列出a×c+b×c的算式。因为两个算式都是解决同一个问题,所以就可以得出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即(a+b)×c=a×c+b×c.二是根据问题情境能从乘法的意义上解释乘法分配律,即把(a+b)个c可以分成a个c+b个c,即a×c+b×c。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深入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实质,从而能自主、灵活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我创设的情境如下:有一片长方形苹果园中有一条小河,河的左边有17行苹果树,右边有23行,每行都是25棵。你能知道这个果园有多少棵苹果树吗?(最好再呈现点子图,以帮助学生理解)
师: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先独立思考,然后说说你的意思)
生1:(17+23)×25.其中(17+33)表示一共有40行苹果树,每行25棵,所以苹果树的总棵数就是40个25棵。
生2:17×25+23×25.其中17×25表示河的左岸苹果树的棵数,即17个25棵;23×25表示河的右边苹果树的棵数,即23个25棵。
师:(17+23)×25与17×25+23×25都表示苹果树的总棵数,所以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生:相等。(17+23)×25=17×25+23×25
……(引导学生经过猜想、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在这种情境下,在引导学生得出(a+b)×c=a×c+b×c的规律后,再进一步深入,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乘法的意义上解释乘法分配律,这有利于学生灵活地应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以达到简算的目标。即把(a+b)个c可以分成a个c+b个c,即a×c+b×c;反过来,a个c+b个c=(a+b)个c,即a×c+b×c=(a+b)×c。也就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编辑任景业老师所说的乘法分配律,其实就是乘法分段律:两个数相乘,可以分段计算;分段计算的可以先和起来再计算。
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利用乘法对减法的分配律。即(a—b)×c=a×c—b×c.这一段教学,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师:40(即17+23)个25,当然可以分成17个25加23个25.除此之外,40个25还可以分成几个25加多少个25?
生1:可以分成15个25+25个25.
生2:可以分成19个25+21个25
……
(而有的问题情境,虽然能得到乘法分配律,但并不能引导学生从乘法的意义上深度理解。如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每时行43米,乙每时行57米。7小时后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虽然这个问题情境同样能引导学生得出:(a+b)×c=a×c+b×c这种形式,而无法从乘法的意义上进行解释:即43×7+57×7,只能解释成7个43加7个57,无法解释成43个7+57个7=100个7。)
师:其它的乘法算式,如101×67可以看成几个几?
生1:67个101.
师:67个101可以看成多少101加多少个101?
生1:60个101+7个101,即101×67=60×101+7×101;也可以看作24个101+43个101,即101×67=24×101+43×101;还有很多种分法……
生2:101×67也可以看作100个67+1个67.即101×67=100×67+1×67;还可以看作94个67加7个67,即101×67=94×6+7×67;还有很多种分法……
师:101×67=60×101+7×101
101×67=24×101+43×101
101×67=100×67+1×67
101×67=94×6+7×67
……
这些算式再加上原来的101×67,哪一种算法最简单?
生:101×67=100×67+1×67最简单,它等于6767
师:现在你能算99×67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99×67=100×67—67(99个67就是100个67减去一个67)
=6700—67
=6633
师:你能简算36×79+64×79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36×79+64×79=(36+64)×79=100×79=7900,即36个79加64个79就是100个79.
师:请你计算36×101—36吗?并说说你的想法。
生:36×101—36=(101—1)×36=100×36=3600。即101个36减去36(-36就是减去一个36即36×1。这是乘法分配律简算教学中,学生最难掌握的地方).
到此为止,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深度的理解,因此能灵活地运用乘法分配律时行简算,而不是一味机械地模仿(a+b)×c=a×c+b×c 这一形式,同时教学中的最难点不攻自破.因此好的情境既可以是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化,又可以是数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