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质疑中探究,在比较中鉴赏
(2019-12-31 20:21:39)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是人教版教材必修5的保留选文,该文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引用大量诗句,以其形象而优美的语言,精辟地阐述了诗歌语言的精妙,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启迪。但我每次讲这节课,总觉得意犹未尽。
又上这节课了,笔者带领学生鉴赏完这篇文章,进入自由质疑阶段。可学生们一副大功告成的样子,班上气氛有点沉闷。于是,我借机说出了我久存于心的疑惑:“老师读此文时,一直有个不成熟的想法,现在请同学们帮助解析。我认为林庚先生关于‘落叶’与‘落木’关系的推论有些绝对。”“咦!大学者的推论还有错!”学生们颇有点惊诧的味道。我接着说:“你们看第三段这样写,‘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时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这就有些绝对了,因为古人也有用‘落叶’写出优美诗句的。”“那就快请老师让我们看看,一起 ‘疑义相与析’吧。”学生们急不可待的说。于是,我在大屏幕上投示了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教室顿时安静了下来,学生们开始认真品味这首诗。良久,我开口道:“同样是落叶,杜甫的《登高》用了‘落木’,而贾岛的诗用了‘落叶’,你们认为这里用‘落木’好还是用‘落叶’好,请大家畅所欲言。”
“说得真好!”我由衷称赞,“可是,林庚先生说‘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 ‘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教室里又是一片安静。大家一边翻书一边思索,是啊,杜甫为什么舍弃《湘夫人》中优美的“木叶”形象而要冒险创造出 “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形象呢?他不怕死扣字眼人的批评吗?”
“老师,我懂了,”一个顿悟的学生急不可待地站起来说:“‘落木’比‘木叶’还显得空阔苍凉。杜甫的《登高》正是写深秋季节三峡一带风急天高的,所以他创造性地选用了‘落木’,写出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特殊景象,深刻地表现了一个抱负远大的诗人对国难深重、老病飘零现状的无边的悲凉,令人久久回味。”他的精彩分析再次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我说:“这样说来,杜甫用‘落木’真是天才的创造,而贾岛的‘落叶’也同样精彩。然则,林庚先生说‘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不是显得有点绝对吗?”于是,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
这时,答案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师生通过质疑探究,比较鉴别,真正领悟了诗歌语言的精妙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发展了思维。课后,不少同学交来了随笔,请看张章同学的片段:
小析“落木”与“落叶”
高二(2)
“落木”伴着的是孤独的诗人,“落叶”却守着多情的种子。二者本是同根,却有着不一样的境遇。
只因为木的刚直,叶的柔美。
【教学反思】
上课时,如何处理对名家文章的疑惑?面对《说“木叶》这样精微的文章,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真正领略作者的深意?如何恰到好处地处理鉴赏文章与拓展迁移的关系?这三个问题是我这节课侧重考虑的目标。这节课,我就带着自己读《说“木叶“》时的疑惑,引进贾岛的名作《忆江上吴处士》,与杜甫《登高》中的名句加以比较,与林庚先生的分析相互印证。课堂上生生、师生思维的碰撞,生成了许多精彩的观点。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上,师生合作切实钻研了文本,有效地答成了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学生们享受着质疑、探究过程的愉悦,享受着思考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是高效的。
(来源:人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