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至高境界——活
(2019-12-31 07:34:11)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陈森桂
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告诫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教。”“活”是语文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也应是语文老师追求的至高境界。
要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乐趣是活的前提。在有的人看来,语文无非就是字、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等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毫无乐趣可言,从而导致教的失去了激情,学的人产生了心理恐惧,师生双方互动根本无法有效地展开,整个语文课堂很可能出现死气沉沉的场景,像一泓荡不起涟漪的死水。活的语文课堂则使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它使师生内心产生一种巨大的动力,老师教得有劲,学生学得卖力,大家都乐在其中。达到这一教学效果的前提是乐趣。乐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乐又是潜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乐还是一位学习的良师,使学生加快获得知识的进程。《论语·雍也篇》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论语·述而》云:“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古代的孔子是非常主张激发学生“乐学”的,这充分说明贯穿在孔子整个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心理是无穷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导致欢快,学起来能得到内在的满足。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教学就容易活,效率也就高。那么如何做到乐呢?一是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学生的兴奋点,唤起他们内心学好语文的原动力;二是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进取精神,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驰骋于课堂这个“舞台”上,使学生不断体会到学有所得的快感,教师既要胸中有书,更要目中有人,务实求真,让学生学有所乐;三是示范表率,寓教于乐。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运用教师自身的感召力,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如要求学生背诵的,自己先“亮相”,亦可经常“下水”作文。真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开发智力,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