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率

(2019-12-29 10:55:31)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研究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艺术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教学艺术的涵盖十分丰富,我仅从教学语言、教学情感和教学气氛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下面,分项讲述一些具体做法。

一、在教学语言上花气力

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每节课都要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使导言、结语、讲述、点拨、小结等都力争达到明晰,富于启发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教学《林海》这篇课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言:"《林海》是一篇语言隽永的散文。老舍先生以清新活泼的笔触,描写了充满艺术魅力的画面。现在,我们共同欣赏课文,看看作家是怎样饱含深情,使大兴安岭茫茫林海跃然于纸上的。"随着这样的导言,学生情趣油然而生,便带着强烈的求知欲阅读课文,收到了良好效果。导言的形式因文而异,大概有以下几种:以中心命题的课文,适宜"开门见山,直接释题";那些节选的文章,则需要"交代出处,简介作者";成语故事、童话、寓言一类的课文,可以在导言中"揭示中心,说明道理"......总之,导言应当鲜明而富有启发性,简洁而富有艺术性;既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应引导学生定向思维。

讲解一篇课文,推敲导言固然重要,斟酌结语更不容忽视。结语的形式也应多样化:有的课文可以结合板书设计,有的应照应导言设计,有的应扣准文题设计,有的应抓住中心设计,有的应根据写作特点或训练要求设计,从而达到"课尽趣尚浓"的效果。教《可爱的草塘》一课,我结合板书设计了如下结语:"这篇散文,通过作用所见所闻,向我们展现了北大荒草塘的美丽和富饶。它,大像海洋,绿似翡翠,动如波浪,构成了一幅宽阔豪放的画。然而,草塘的可爱,还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生动形象地概括了草塘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浓郁的生活情趣。作者把对北大荒的赞美和眷恋之情融进了这美妙的图画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北大荒的向往,对伟大祖国的热爱。"(画线处是板书内容)学生随着教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课虽然结束了,但情却并未尽,意亦犹未己,给学生留下了继续学习的艺术空间。

二、在体会情感上下功夫

教学艺术,是移情的艺术。在教学中,老师教课入""。学生读书才能入""。老师讲课总要带着一股激情,才能使学生的感情萌动。课堂上我不仅注意启发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着力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力求达到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相通。为了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想方设法加深自己的理解。

我在备《白杨》一课时,首先读了袁鹰的散文集《凡帆》,反复体味其中《戈壁水长流》等文章;同时阅读了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借物喻人的文章,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大加赞赏白杨的目的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我逐句逐段地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才动笔写了教案。讲课时,我利用导言介绍文章背景,沟通作者与学生的思想感情。课堂上,我带着这种情感去讲课,引导学生着重体会这种情感,于是,教师、学生、作者的情感共通共融,入情入境。

在讲白杨形象一段时,我抓住"高大挺秀"这一关键词语,指导学生反复体会其含义之后,便作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人们对此不以为奇;然而此时此地傲然耸立、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大戈壁增添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旅客带来了快慰和喜悦,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此时,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仿佛再现于课堂,学生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

课堂上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建设者。此时,我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了全文:"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这发自肺腑之声将教学推向高潮,从而收到了情绪共振的良好效果。

三、在课堂气氛上用心计

在语文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求。要形成这样一种教学情境,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才敢于自由争辩。而当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诱发出来的智慧潜力,往往是超出教师意料的。

我在指导学生给《一夜的工作》划分段落时,课堂上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将全文划分为四段(与教学参考书一致);一种是划分为三段。课堂上双方据理力争,无论是从人数上,还是从理由上,后者都占了优势。他们的依据是:其一,本文中心是写总理一夜的工作,所分的第二段恰好是完整地记叙了从当晚夜幕降临到次日雄鸡报晓这一夜的工作情景,从而突出"一夜",所以这一部分不能拆开;其二,第二段开头的"一天",是按时间划分段落的标志;其三,按空间位置可以归纳为:(1)给总理送稿(到达之前)(2)陪总理审稿前后(在总理办公室)(3)感受和心情(在回去的路上)。我当即表态,两种说法都对,因为各有道理。学生们各个带着胜利的喜悦,学得有滋有味。

课堂民主气氛浓了,学生们的胆子大了,思考问题有了深度。他们不但敢于与同学、老师辩论,而且对作家的文章也敢于提出异议。在讲述《鸟的天堂》一课时,学生提出:"老师,我给巴金爷爷提点意见。课文中写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拍手后,不光看见三只鸟,而是陆续地看到了许多只鸟,可是,巴金爷爷却在‘第三只'后面用了句号,我想应改用省略号。"学生的意见不无道理。他们这种学习自信心的产生,是一种意识到"我有能力"的自我评价,是一种"自我发现"的心理表现。学生们有了这种自我发现的心理,就会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因而会学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主动,学习成绩会迅速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