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提问魅力大

(2019-12-27 17:11:40)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冯爱明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它是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动机,同时使课堂充满情趣和艺术的魅力。课堂上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得好,课堂教学则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设计得不好,则散漫无章,索然无味。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呢?我认为问题的设计可兼顾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的提问要有目的性——为学生指导思考的方向

课堂上,我们设计的问题,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思考,便于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进行。所以,每一个问题都要精心准备,要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如,教“组合图形面积”时,在学生探讨出“分割”和“添补”两种转化方法后,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分割是不是越多越好?”设计这样的问题,我要目的是让学生思考怎样才是最有效的一分割?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经过讨论就得出有效的分割是越简洁越好的。这样直捣黄龙的问法,学生的思维就有方向性,得到的效果也很明显。

二、设计的提问要有趣味性——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心理学认为,内发性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而内发性的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兴趣是推动推动学生思维的强大动力。如果教师所提问题激发不起学生兴趣,学生即使云思考了,也只不过是一种被动的思维。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问题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

三、设计的提问要有巧妙性——为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提供条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困惑情境,巧妙设置疑问。可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创造的激情也因此萌发。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学习情境,必然想对有关问题进行探索。但是提出的问题停留在“好不好”,“行不行”、“是不是”这样的水平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营造出探究的氛围。例如,教学小数点性质时,提问:“你能加上适当的单位使3=30=300吗?创设困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要求。有的学生起出了:3=30=30分,3=30分米=300厘米“。教师又问:“如果都用元或米作单位,而划上等号,该怎么办好呢?”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被点燃,很快进入学习的情境,带着对问题的探索得出:

3=3.0=3.00元  3=3.0=3.00

四、设计的提问要有思考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

提问就要激发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思考,这就要求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设计高认知程度问题,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进一步问:你还能用不同颜色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便、多层次探究问题的能力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

五、设计的提问要有针对性——要紧扣学生的学习内容

通过提问来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解决某个问题,而是要让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习数学的途径和载体,让学生从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因此,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针对性,既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设计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知识。在教学中,提太空泛的,过于发散性的问题,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一位一年级教师教学《连加》一课时,创编小故事的同时,在黑板上创设了一幅很漂亮的情境图。在森林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2只小鸟。树下草地上有4只小鸟,树顶上空有3只小鸟。然后老师问:“看关这幅图画,你能写出什么算式?”学生的算式可多了,但思维受到了有知识的影响,只有4+23+23+4等算式,可就是不见连加算式的影子,这样一来,后面的教学就麻烦了,不在老师的预设之中,整个教学被打乱了。请看看教师设置的问题,那么大,有利于后面的教学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成:图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你是怎样写算式的?那情况肯定就不一样了。

六、设计的提问要抓住关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体会学习乐趣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圆形怎样?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不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七、设计的提问要有循序渐进性——为指导学生系统探究提供平台

课堂提问的难应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问题,要使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认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引导学生量圆的周长,直径,发现周长与直径的知识关系。然后提问: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周什么表示?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如果知道圆的半径,你能否计算出圆的周长?为什么?你能总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吗?

另外,教师在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时,还应注意提问的语言要明确,提问等候的时间要把握好,同时还应具有机敏的应变能力,对于课堂中出现的意外,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前预设,不断调控教学程度,灵活恰当地进行追问,使问题问得明白,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地参与数学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必须贯穿诱发思维,使学生受到从简单到复杂,从有疑到无疑的思维牵引,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愉快地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