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快乐语文尽显人文

(2019-12-27 13:10:10)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朱明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这段话指出了提高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 ----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基本方法----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是说,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是与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绝不是在培养语文能力之外“附加”提高人文素养的环节。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注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如今的语文课堂已屏弃了先前的那种教师的满堂灌、一言堂,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体验和过程,已屏弃了语文课上支离破碎的语言分析,正在找回原本那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尽显教师、学生双方的人文性。现就谈谈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凸显人文性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充分利用教材,展现人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人文性体现在既关注民族优秀文化,又主动吸纳全人类优秀文化。规定教材 “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教材主要由一篇篇的课文组成,这些课文的内容极为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宇宙空间小到细菌微生物,无所不有,真可谓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课文中不仅知识丰富,大部分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深刻的理解,体现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反复诵读,加深理解。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简单地说就是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实践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对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决定作用的是读。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 “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吕叔湘先生讲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熟练语言材料的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大量而有台阶性的诵读训练,不仅能积累语文知识,更能指引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如,在教学《找骆驼》一文时,通过教师的范读能很快地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使学生在初步了解了故事的梗概时产生了一个个疑问:谁在找骆驼?为什么要找骆驼?他是怎样找的?结果又怎样呢?……这些问题之所以如此浅显,是由于学生还没有深入学习课文,因此,教师不必急于解答,而是让学生自己自由地多读几遍课文即可。学生通过多次诵读自己寻求到了答案,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有深意的问题:为什么在老人的指点下真的能找到骆驼?难道他见过吗?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仍不必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在反复诵读中自己去寻求答案。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声,记于心,多方面的感知了教材,真切地感受到了文中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经历了审美体验,受到了情感文化的熏陶,自然也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

2、体会意境,感受美好。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不仅如此,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学生还经历了情感的体验,逐渐感受到文化、审美的熏陶。如,在《丑小鸭》一文中写到:“丑小鸭低头往水里一看,看到一个美丽的倒影,雪白油亮的羽毛,又长又软的脖子,丰满有力的翅膀,漂亮极了!”这里描写的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的外表美。在理解这个句子时,我聆听了孩子们的各种感悟:“白天鹅,你真美!我也想变成天鹅,与你作伴。”“丑小鸭,你终于长大了,变美了,我真为你高兴!”……这一句句出自内心的话语正是孩子们与丑小鸭和谐愉快的纯真美。又如,《杏儿熟了》一文的教学中,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在这件事中出现了许多人物,你比较喜欢谁?为什么?”有学生说自己更喜欢奶奶,是因为小伙伴来偷杏儿,奶奶不但没责怪反而给他们杏儿吃,觉得奶奶和蔼可亲;也有学生说自己更喜欢那群小伙伴,是因为他们去偷杏儿时,不仅没挨骂,更没挨打,而是得到了香甜的杏儿,很是幸福;还有学生说自己更喜欢小作者,是因为小作者的言行很真实,如果是他也会这样的……在这里,教师把着力点放在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让学生直面文本,充分读书,积极交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进行朗读,在读中品,读中悟,反复体验文中人物的心情,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阅读时能“感受语言的优美,向往美好的情境。”显而易见,良好的语文素养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注重体验,升华情感。

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也不是自然常识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在反复朗读深入理解《丑小鸭》的内容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历经种种磨难后,丑小鸭终于变成了天鹅,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丑小鸭?”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浓厚,回答踊跃,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这是一只坚强的丑小鸭。”“这是一只令人佩服的丑小鸭。”……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明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或挫折,都要坚强面对,对生活要有信心,光明一定会到来!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学生被丑小鸭那坚强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情感得到了升华,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实现了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评判,实现了学生个性的自我超越,感受到了学习语文带来的快乐。

再如,我在教学《雨中》一课时,紧紧围绕表示“说”的三个不同词语的理解讨论,让学生从中悟出了这群孩子对别人的关怀。当学生理解到“大姐姐为自己散落的苹果而焦急时,小男孩主动地去安慰她,因此,语言要亲切,声音不能太响;而小男孩要求周围的小伙伴封锁交通时,是在号召大家都来帮忙,因而,声音要响点,该用‘大声叫道';至于第三次,是小伙伴们对远处正在驶来的汽车司机发出的警戒,所以,声音则更响,该用‘大声喊着'”时,再及时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训练,这样在理解朗读中让学生受到了人文的熏陶与感染,也体悟到了文中孩子们对别人的人文关怀。这一环节,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作品中表露出来的情感三者有机融合,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之弦,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启迪了学生的思想,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将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领域。

二、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展现

人文性的基石是人性。它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个性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已备受关注。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正确地从教学策略、教学内容、评价方法进行全面改革,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展现自身的人文素养。

我曾看过一个《熟能生巧》的教学片段: 在总结全文的时候,教师问学生:“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1:“我知道武士有‘百步穿杨'本领,卖油老翁有从铜钱孔中注油,不沾湿铜钱的本领。我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

2:“我知道武士很骄傲,觉得他自己很了不起,故意卖弄,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一点我觉得卖油翁做的比武士好。我喜欢老翁。”

3:“我跟他不一样,我喜欢武士。因为武士身强力壮,他的本领能保护自己,保卫国家。而卖油翁的本领却不怎么样!我觉得武士比卖油翁厉害。”

听了生 3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买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此时,那位老师并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说:“同学们,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

有的说:“我觉得武士厉害,因为卖油翁年纪大了,书上都称他为老翁了。如果让他去拉弓射箭,肯定是不行的,人老眼花,一定射不准箭。”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我觉得卖油翁厉害。如果让武士去注油,肯定会把油滴在铜钱上。”

一学生反驳说:“武士年轻,还可以再学,而老翁胡子都已经白了(从书上插图中看出来),不可能练成武士那样的本领了。所以,我觉得武士厉害。”

又有一生说:“我觉得老翁厉害,不但注油的本领高,而且人也很谦虚,不象武士那样故意炫耀。”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案例中的老师对于学生的不同看法并没有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师生等交互网式的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在时间仓促的情况下,教师依旧没有将此匆匆走过场,而是引导学生课后再去思考:是不是年纪大了,就不厉害了?武士和老翁的本领又是怎么练就的?老翁是在告诉武士,他比武士厉害吗?……

从中让大家明白了学习课文不可死学,而要活学,创造性地学。就是说,在深入领会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不同于同学的、具有创造性的正确见解。这样学习,收获会更大。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不再是 “唯我独尊”的圣者,而是把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的主体,自己则作为指挥的启迪者,情感的传递者,知识的指导者;也不再是讲解员,而是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是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以上教例中,教师对课堂的即时生成能处理得如此机智,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能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这充分展现了教师的人文素养之高,在这样的老师的长期教育引导之下,必定会有更多的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乐于标新立异。可以想象,这样的语文课堂必定是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

总之,在语文教材的合理安排下,在语文教师自身素养的影响下,学生通过充分地阅读,真正实现了“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修定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充分读书的课堂,是一个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乐此不疲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