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自主创新学习”的再思考
(2019-12-27 13:06:37)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高根娜
现行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这一部分中指出:“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自主创新的学习方式。”那么,什么是自主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运用创新性的学习方式?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值得探讨和实践的课题。
一、自主创新性学习是突出学生“主体”的学习
我们认为,自主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让学生自由学习。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法创造机会,让学生的心灵相互碰撞。
1、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学生是认识过程的主体,能动性是学生作为主体的特征。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动机为基础,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一教师出示课题后,提出:你们看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提出来了一连串的问题:是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是怎样借箭的?结果借到箭没有?这是对学生进行见疑生疑能力的自主训练。通过这样的审题质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
有些学生还这些把学生的问题升了级:诸葛亮的成功就是如此,当然诸葛亮这种旷世奇才运用智力可以省去勤劳,却也有运气的成分,就拿他的草船借箭来说,如果发生意外的话,会是怎么样的结局呢?
生 1:草船上的草人中了很多箭,约有十万余支,但是仔细一数,只有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结果周瑜会不会依军法处斩了诸葛亮?
生 2:船行到曹营附近,曹军射以乱箭,箭极多,插满船身的一面,于是诸葛亮把船身掉一下,船即失去平衡会是怎样的结局?
生 3:曹军乱箭齐发,草船无甚护甲,结果(可以想象一下《英雄》里秦军攻城时,秦军劲弩乱箭射穿墙瓦的情景)箭是借到了,可舵手,鼓手,孔明,子敬一干人会不会成了刺猬?
生 4:军士大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后,雾散,曹军发现上当后速出兵追击,孔明船队负重太多,来得及逃走吗?
生 5:船行到曹营附近,曹军以火箭射之,“草船借箭”还会有成功的机会吗?
学生自己提的这些问题像正负离子对撞机那样,撞击可以产生新的能量,出现奇迹学生的思维可以迸射出耀眼的火花。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学生自己谈谈感受。
读一遍课文,或明白什么道理,或受到什么启发,都应该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领悟甚至是教参的分析去代替孩子们自身的领悟。就如:《狐狸和乌鸦》一课,孩子们的感受真是千差万别。有的说:狐狸太狡猾了,他不应该利用的乌鸦弱点,骗走乌鸦的肉。有的说:狐狸是聪明的,三言两语就把乌鸦的肉骗到手;有的说,乌鸦太傻了,他怎么会相信狐狸的鬼话?要是我会将计说计,事先在肉里下毒,毒死狐狸。
学生自己的这些理解,应加以肯定。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对不健康的个性教师也要加以引导,引导他们走向健康的轨道。如对“肉里下毒”的学生,在肯定他“疾恶如仇”的品质后,要补充一句:下毒的量要少之又少,不要毒死狐狸,给狐狸点教训就得了,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毕竟狐狸也是一条生命。因为自主不是放任自流,教师主导地位不能丢。
二、自主创新性学习是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
自主创新性学习就是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这种学习方式,突出了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多半是学生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被动地训练和作业,其主动精神受到压抑和限制,创造精神受到禁锢和扼杀。而让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则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运用问题式自主创新,由因及果或由果溯因,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教学《詹天佑》时,运用问题式自主创新 ----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读懂詹天佑?让学生自由阅读,相互讨论,各自提出不同的认识:有人提出“詹天佑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读懂詹天佑;有人提出“詹天佑是个一丝不苟的人”中来读懂詹天佑;有人提出从京张铁路竣工的前后“帝国主义者的态度”对比来读懂詹天佑;有人超出从对詹天佑的人物刻画方面来读懂詹天佑。学生各抒己见,运用文中的材料作论据进行说明,有理有据,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讨论场”、“表现场”。在不同的切入口,表现了不同的思维过程,大家争辩自主创新,这比传统的讲授效果更好。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由果溯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理解了第一自然段,(贴第一幅图)谁能看图说一说,这棵小葫芦长得怎么样?待学生回答后,再导入:可是,这个小葫芦过了几天却变了,它变成什么样了呢?(贴最后一幅图)让学生照图说一说。学生说: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接着,启发引导:看到这,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说:为什么小葫芦会变黄呢?养葫芦的人犯了什么错误呢?我鼓励学生的提问并揭题: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好,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共同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通过巧妙的设计,引发学生提问,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很想探索其中的原因。当堂下来学生们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总之,学生在自主创新中激发出学习的兴趣,真正感觉到语文世界的无穷魅力,语文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三、自主创新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
合作学习能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起探索性的个性化的主体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团体合作的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发挥群体的互助互长作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如听四年级语文《熟能生巧》一课,文章主要通过描写“武士射箭”和“卖油翁注油”的本领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执教老师在整堂课只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巧在哪里?教师非常信任学生,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去研究。在汇报学习讨论的结果时,学生的研究能力令人惊叹:
师: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武士射箭之“巧”?
生 1:“百步”说明距离较远,“稍一瞄准”说明其很有自信、很有把握。“一箭就射准”,让人想到风一吹动,也许杨柳就动起来,他就射不准了,射箭难度是极高的。
生 2:“百步”说明他射箭力量极大。
生 3:武士射的是最边上的枝条,杨柳的树干是比较大的,比较容易射中,而枝条,特别是最边上的枝条应该是很细小的,武士却能一箭射中。
生 4:杨柳中间的枝条应该是很密的,随便射中一根或许容易些,但武士却要选最边上的枝条,说明了射箭本领确实了不起。
生 5:从“情不自禁“的喝彩声也可以看出。
……
这堂课教师的作用是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撞击 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中共同获得知识,相互弥补知识欠缺,相互借鉴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养成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格,养成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
以上案例通过合作自主创新,发挥群体优势,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善,小组的学习形式得到强化,学生间互动交流的频率很高,因而研究的气氛要浓烈。它不仅使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得到相互交融、传递和互补,甚至出现了增殖的状况。
四、自主创新性学习是培养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的学习
新大纲多处强调:“要重视学习思维发展”,“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而自主创新性学习,给予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
在这方面,主要运用以下二种方式:
一是批判式自主创新。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不迷信,不盲从,有独到见解。让他们善于质疑,敢于怀疑,锤炼自己的思维品质,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学习《落花生》时,有学生提出课文举例“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挂在枝头是植物自然规律,这些果实不挂在枝头,难道非要像花生一样深埋到地里不成?这个例子与现实不合拍!我们抓住了这一契机,让学生进行一次批判式自主创新,以书面作业形式分析说明许地山举例的讹错。这样的自主创新,让学生明白了不能虔诚奉书本为标本。经过“质疑”之后,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二是想象式自主创新。在语文学习中,联想和想象是训练的重点。而通过想象式自主创新,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蓝天中自由飞翔。如在教《丑小鸭》一课时,我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丑小鸭发现自己变成白天鹅的那种又惊又喜的心情时,忽然听见一个学生在下面小声嘀咕:“鸭子会变成天鹅?骗人的!”课文差不多学完了,学生还有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对课文读得还不够深入,理解还不够透彻,但也说明他有思维的独立性。于是,我抓住时机,郑重其事地提问:“这位同学认为,鸭子不会变成天鹅,书上说的是骗人的。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鸭子真的能变成天鹅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说鸭子能变成天鹅,书本、老师还有编书的大人们怎么会骗我们呢?有的说不会,那其他鸭子怎么没有变成天鹅呢……我趁机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课文,尽量从书中找出理由。经过一番“击石求火”,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鸭子是一会变成天鹅的,“丑小鸭”之所以能变成天鹅,是因为那个蛋本来就是天鹅蛋,而不是鸭蛋。课文第二段与这个蛋特别大,孵的时间特别长,生出的“鸭子”特别“丑”,这些都可以证明这个蛋不是一般的鸭蛋。问题似乎已经得到了圆满的回答。但课堂气氛已经活跃起来了,孩子们思维的积极性已经得到调动,创新意识已经被唤起,于是我趁热打铁,再提出一问:“这个天鹅蛋是怎么跑到鸭窝里来的呢?大家来当一回作家,编一段童话故事,好不好?”孩子们先是“哗”地欢呼起来,接着就都全神贯注地进入了创作的“艺术构思”阶段,他们有的侧耳歪脑,有的托腮沉思,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扑闪扑闪的,好像看到了那活生生的场面。没过多久,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被创作出来了。这种想象式自主创新,既能激发兴趣,又能训练想象能力。
自主创新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有待于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我们应时刻注意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标准,改进教学方式,不断接受并传递那些前沿的理论与新知,朝着“授鱼不如授渔 ”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