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亭:崔其升究竟超越了什么
(2020-01-01 20:57:59)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崔其升所谓的改革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杜郎口究竟在改什么
中国教师报曾经5次大篇幅报道杜郎口中学的改革,从此刮起了一场杜郎口旋风。
杜郎口中学的改革确是从“课改”开始的。然而,课改仅仅是“改课”吗?
“教学的根本首先是教学关系”,但教学关系的重构,在一向极其重视“教”的大多数人的教育观念里,一直被视为教学的禁区。杜郎口的价值恰恰在于他们挑战了这种观念,重构了全新的教学关系,也意味着他们继洋思中学对课堂“结构调整”之后,完成了对教学改革的根本性突破,即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变“师中心”为“生中心”,正是始于杜郎口颠覆性的探索,中国的课堂教学步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学中心”时代。
然而,教学改革仅仅是为提升“效益”吗?
杜郎口能复制吗
从0+45到10+35,杜郎口中学从来不讳言在抑制教师的讲授。
师从杜郎口、临摹杜郎口的学校何止千万所。江苏昆山前景教育集团就是杜郎口最忠实的追随者,如今这所学校也和杜郎口一样名声遐迩。在前景教育集团董事长张雷看来,杜郎口的样本价值恰在于它可以复制,张雷曾经在一次会议上激动地说,杜郎口就是新课改。张雷这样说的依据是他认为杜郎口真正解决了新课改理念如何落地的问题,他“复制”杜郎口也切实解决了他所在学校的教学困惑。张雷去杜郎口中学不下10次,他说每次来都有全新的感受,每次来都内心震撼,每次来都能找见与杜郎口的差距。但张雷同时又认为,杜郎口有些东西还真复制不了。
在杜郎口小学邵学忠校长看来,假如杜郎口不能复制,怎么会有现在的杜郎口小学?杜郎口小学可是异地办学,很能说明问题。但邵学忠也同样认为,杜郎口技术的东西可以复制,而不能复制的是技术背后的东西。
杜郎口不能复制的究竟是什么?
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一针见血地说,永远复制不了的是崔其升这个人。
田保华说,杜郎口的成功根本是因为校长是崔其升。他还说学校与学校的差异其实就是校长与校长的差距。他建议学习杜郎口的学校,不是简单地去临摹杜郎口模式,而应探索杜郎口中学的机制、文化和杜郎口人所特有的那股“杜郎口精神”。
崔其升,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崔其升其人
在杜郎口中学,老师们“迷信”崔其升并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问题是老师们为什么偏偏就“迷信”他,难道就因为他是校长?
“别人是用心做事,他是用命做事。”杜郎口中学副校长张代英每次谈起崔其升都用手抹泪。她说崔校长患有严重的糖尿病,明明知道不能过度劳累、不能生气上火,可他却总是一天天连轴转,常常是顾不上吃饭休息,哪怕工作中有一点小瑕疵都不放过。张代英看在眼里,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太劝他。她悄悄找到崔校长的爱人高老师,两个人想一起劝劝他,没想到刚一开口,他就不耐烦地嚷道,“工作干不好,要命何用?从当这个校长的那天,我早就把命豁出去了。”高老师捂着嘴再也忍不住了,俩个人抱在一起无助地大哭。
在徐利眼里,崔其升是一个大公无私、专注执着,有强烈使命感和精神洁癖的教育圣徒,“他感召着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徐利说,很多人都学杜郎口,然而不少人根本没认识到,学杜郎口首先得学“杜郎口精神”,崔校长就是精神、标尺、格局,是杜郎口的“魂”。可徐利老师没有说,他的成长本身也是一种精神。
其实不止是徐利,杜郎口的每一个人,每一天就一门心思地比工作、比进步、比奉献、比成长。这就是崔其升任校长的杜郎口。
“一事不优,不做二事”。
“教师明辨是非,学生通情达理。”
“成绩让别人说,不足让自己找。”
“领导要具有高尚的品格,事业的忠诚,工作的主动,问题的敏锐,评价的具体,落实的兑现。”
……
杜郎口怎样上课
邵学忠这样讲述在杜郎口中学第一次接触“无师课堂”的感受,“真是没想到,‘无师课堂’如行云流水一般,学生的表现太出色了,他们是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富有激情。”邵学忠下定决心,回去后也跟着在杜郎口小学推进“无师课堂”了,事实证明一年级的小朋友竟然也能够“无师自通”。崔艳艳老师这样介绍她第一次上“无师课堂”的情景,她说,“当课堂出现‘卡壳’的情况时,我几乎忍不住想回到讲台上了,但最后还是静静地看着他们,大概两三分钟后,课堂又运转如常了。有时候,等待也是一种美德,如果不等待,就很难有进步。”
崔其升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考量,他为什么一定要推动“无师课堂”呢?
“无师课堂”是“消灭”教师吗?
“教师就是条件,他的任务就是开发、利用学生。”
“课堂就是情感,就是快乐。”
“课堂就是自由、自主、自然、自悟。”
“课堂就是生命。”
……
如果听崔其升这样概述,你会如坠雾里。但另一方面,又恰恰凸现出崔其升的教学高度和教育格局。站在“术”的层面来猜测和评判杜郎口,只能是雾里观花,误读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果说杜郎口中学重构教学关系,改变的是师生角色,解决的是“怎样学”的问题,那么,“无师课堂”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在崔其升的认知里,这才是课改的“禁区”。在“杜郎口教育学”里,教学的根本是重构教学关系,教学的本质是“教育意义”。在崔其升看来,教学的本质即教学为什么而存在?学生为什么而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崔其升说,课堂就是人品,教学就是培养性格、品格、人格。好的课堂要达到“六维”,即知识、能力、信念、思维、意志、品质,他认为“人品”才是课堂教学的“魂魄”,人品包含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工作就是修炼,课堂就是人品”,是崔其升教育教学思想的精髓,也是杜郎口课改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他认为,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是抵达道德人品的修炼“法门”,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获取知识,而是修炼生命的高境界、大格局和使命感,每个人不仅要成为“卓越”的自己,而且还必须“能群”和“担当”,“做人”是教育永恒的宗旨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