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告别无效提问,演绎精彩课堂

(2019-12-26 17:30:46)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吕海芹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两年了。随着课程改革的展开,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作为师生互动、落实教学和培养学生思维的举措所采用。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大量无效提问充斥课堂。这不仅妨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而且不宜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如何才能告别无效提问,让课堂精彩起来呢?笔者试图把听课的所见所闻,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呈现出来。以期与各位同仁进行交流。

无效提问充斥课堂

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契约,是让学生思维不再缺席的重要手段,是达到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课堂实际操作中,有一部分教师因为不能认真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他们单纯追求课堂气氛表面的活跃,认为提问越多,就越能体现启发性教学,简单地以热闹的课堂气氛,以学生参与形式的花哨,以做了多少事、演习了哪些活动项目为判断是否取得实效的依据。

一、课堂提问缺乏思考时间,形同虚问

在听课过程中,笔者经常会发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做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做出反应。课例1:某教师在讲“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时,提出了下面问题:“为什么新政从金融业开始?”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结果连续叫了三名学生,只是紧张而尴尬地站着。无奈最后教师自己给出了答案,问题形同虚设。实际上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只要教师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或适当的给以提示(联系经济危机首先在哪个领域爆发?)。学生自然就会想到金融业,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堂提问随意性强,没有针对性

在听课过程中,笔者还发现,教师提问随意性很强,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部分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研究学情。在课堂上随意设问,想起什么问什么。课例2:某教师在讲“鸦片战争”的鸦片走私时,突然提出了如下问题:1.你们知道鸦片是什么吗?2.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入鸦片?3.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是什么?4. 今天鸦片的主要产地在哪?5.世界上还有多少人深受其害?6.怎样才能远离毒品等等一连串同本课关系不大的问题。先不说这些问题占用了学生大量时间,笔者根本不知道教师如此设计的意图。这说明教师根本没有精心备课,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没有把握这节课的主旨。

三、提问时机把握不准,没有掌握好火候

在听课过程中,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就是教师不管是否是知识的联接点、是否是知识的重难点、学生有没有疑问,教师乱问一气。简单地说,就是该提问时他不问,不该问时他却提问。课例3:某教师在讲述“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时,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本来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这节课的难点,学生在这里有许多疑问。教师本应在这里设计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可是教师却没有设问,只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加以整理概括,把现成的结论给了学生。相反,在讲百家争鸣内容时却提了一大串问题:百家争鸣是一百家吗?最主要的有哪几家?他们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的主张是什么等等。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吗?

四、课堂提问缺乏思维含量,没有深度

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挖掘提供坚实的基础。所以,提问一定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可是在笔者所听的课中,大多数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问次数很多,学生回答也很积极,整个课堂气氛不可谓不活跃。但仔细分析起来,教师提出的问题思维含量太低,多是一些将教材内容进行归纳的“是什么”的问题,或者只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的判断。课例4:某教师在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的“从刀耕火种到铁犁农耕”这一子目时,提出了以下问题:1.在铁犁农耕以前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什么?2.什么叫“刀耕火种”?从表面上看来,师生问答热热闹闹,教材中的知识点都涉及到了。但实际上,热闹过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多少提升。

此外,还有课堂提问呈现的方式单一,缺少兴趣;课堂提问缺少层次性,只顾及少数好学生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等等。

精问、巧问 演绎精彩课堂

疑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望;疑可以开掘学生思维潜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如何引导学生思考表述。”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呢?

一、抓好时间火候,及时提问,激活思维

起疑源于思考。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这也就是说,课堂提问的火候很重要,时机选得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效果就不大。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提问的时机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课例5:某教师在讲“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这一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时,教师先解释完了智者学派的概念和其主要观点,在学生对人文主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又不是很清楚的时候,教师适时抓住学生似懂非懂的时机,及时提出问题。教师先给出了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并提出问题:“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含义是什么?并提出提示:从字面的意思、内涵、意义、实质、不足等几个方面去理解。教师这种设计使学生对人文主义的起源和本质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也为下一步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善问、巧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那么?学生兴趣点在哪呢?笔者认为,有概括性的、新颖的和未知的东西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学生感到似懂非懂,新鲜有趣才会激起思维的波澜。课例6:某教师在讲“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的导入时,教师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一上课教师就设计了一个别致新颖、妙趣横生的问题,“从历史上看,你认为那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对现代文明的贡献率最大?他贡献了什么?”这个问题,学生都有话可说,也都比较感兴趣,所以,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后又用大屏幕打出三则相关材料,并继续提问:“你们同意哪一个观点?”学生面对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提供的思想、观点一时无所适从,感觉哪一个说的都有道理,于是产生了焦虑、渴望和兴奋的情绪,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悱”的状态。这种设计教师很好的利用了学生的兴趣点,立意高远,使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本课的学习情境。

三、抓住学生的疑问点,精心设问

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动力。学生学习的疑问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问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就给教师的课堂提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即重点提问那些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打开,才能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去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课例7:某教师在讲“辛亥革命”时,教师针对学生对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什么要掀起一场旨在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不是很理解,存在着疑惑,同时,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为此,教师先出示了相关的材料、数字和图片,然后提出了如下的问题:根据所给材料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教师采用问题趋动方式,让学生阅读材料,根据材料回答问题,问题的设计难度适中,且指向教学重点,即解决了学生的疑惑,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论丛史出的史学方法。

四、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的提问

通过设疑、解惑,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问题设置要难易适当,使之符合学生知识和智力水平,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最近发展区内”。课例8:某教师在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在最后讲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教师没有直接设问,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先设置了一个情境:"2007928是孔子诞辰2558,孔子的故里----山东曲阜做好了全球华人联合祭孔的准备工作.届时曲阜又将成为全球华人瞩目的焦点。"然后才提出相关问题:1.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2.为什么孔子会得到全球华人的瞩目?3.孔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有没有意义?有什么意义?4.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思想?学生情绪非常高,并回答的非常精彩。这说明,只要我们立足"学情",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问题呈现方式,我们的学生就会热情地参与课堂教学,我们的课堂也会因此而精彩.

五、关注学生的生成,因势设问、乘胜追问

课堂因教师的预设而精致,因学生的生成而精彩。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因势利导,因势设问、乘胜追问,课堂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例9:某教师在讲"祖国统一大业",为了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设计了一个情境: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展示于右任老先生的悲歌《望大陆》和余光中的诗《乡愁》。之后教师充满激情的说: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教师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之后,顺畅地导入了新课。就在教师准备继续讲课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老师,《七子之歌》是谁写的?七子是谁?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事情,教师并没有阻止学生的举动,相反,先肯定了学生的勇于提问的精神,接着因势提问,谁能告诉他这一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得到满意的答案后。教师又乘势追问,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歌吗?学生的情绪再一次高涨,这节课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我们要遵循问题设置的原则,讲究问题设置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摸索,使提问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让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越来越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