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先文:关于课堂提问的几点认识

(2019-12-20 20:57:44)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参加工作室后,刘汝明老师给我们每个人都布置了读书任务。我深知教师专业功底提升要从读书开始这个道理,加之刘老师是一个做事认真、对己对人都很严格的人,所以我拿到书后,立即抓紧时间阅读《课堂提问的艺术》。

初读前面几个章节时,完全不明所以。对于一些教育专业的术语和本书中所创造的一些概念是一头雾水,更不用说去理解该书的要旨了。加上本书的结构和叙述方式、风格较之我以前所读的理论书籍有所不同,读来甚是吃力。但我强迫自己读下去,到了后面几个章节,慢慢有了一些领会和感悟,并且有了读下去的信心和再读几本教育理论专著以扩大自己的视野的决心。当我读第二遍的时候,随着领会的增强,也开始尝试着转换角度思考一些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教学行为,也有了那么一点的改进教学模式的冲动。下面谈谈读《课堂的提问艺术》引发的几点认识。

第一,课堂提问不仅是验证知识,更是促进思考。

通过学习,我对课堂提问功能有了再认识。李如密在《教学艺术论》中把课堂提问的功能列为六个方面: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而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问多半是基于唤回学生的注意力和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很少有基于思考而提出的问题。因而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多半是封闭性问题和低效问题,也就成了“带动学生参与有意义的课堂对话的一大屏障”。

《课堂提问的艺术》把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深入思考作出课堂提问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也就是说,促进学生思考是课堂提问的最主要功能。Qu:Est教学策略就是以促进学生思考为中心的提问策略。它所构建的核心问题和加工性问题,突出思考功能,有利于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反馈信息以及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也就是说为思考而提问是有效的提问策略。

第二,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学习工具。

通过学习,我对课堂提问定位有了再认识。在平常教学中,我们都把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相对于教学和教师而言。课堂提问对于学生而言则是一种有利的学习工具。首先,“教学不是教师的一个行为,而是一个师生协同合作的过程。提问如果正确,就能生成那种合作,并促进这种学习过程的发展”。尤其是Qu:Est教学策略下的有效提问策略,可以监控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并及时促使学生不断关注、反思、修正自己的初始回答,把理解力向前推进。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如果把这套策略内化为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把这种提问模式当作一种思考模式或方法,并在自己的学习过程灵活有效地加以运用,那么有效的提问策略将会成为他们的学习拐杖,引领他们在学习的征途中不断攀越。

第三,课堂提问不是兴之所致,而是需要精心设计。

通过学习,我对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有了以下四点再认识:

关于提问的语言表达。在新课改推行之初,有人认为课堂提问只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以及课堂的民主氛围,都会提出诸如“你能……吗?你可以……吗,……行不行”字眼的一些问题。本书则告诉我,类似这样的封闭式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相反应该提出具有认知操作模式,表述准确的开放性问题。例如,不应该这样提问:“你能告诉我西周宗法制的作用吗?”而是“关于西周宗法制的作用,你想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设计给学生传递的信息则是:要运用回忆的思维操作来完成加答;一定要回答;一定有话可说。如果闭口不答,才显示出没有参与进课堂学习中。

关于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读了本书之后,我们大可抛弃平常挂在口头号上的无关痛痒的评价“你回答得很好!”“你的回答把其中的积极影响讲出来了,但没有牵涉到消极影响!”“你的答案还要进一步地组织和完善。”其实对学生回答的最好评价,就是运用核心问题和加工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自己生成个性化的回答。“从不告诉任何人是对还是错。只是在不停地询问答案”,这就是我从该书中接受的引导学生思考的课堂评价语言。

关于提问的数量。平时听课评课中,经常听到有关每堂课提问数量标准的争论。对此,我经常感到无所适从。阅读本书后,给人一种感悟:课堂提问数量的多少应取决于促进学生思考的需要,如果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促进课堂教学对话的开展,问题多一点或者少一点又有何妨呢?

关于提问的难度。李如密在《教学艺术论》中提出,课堂提问难度一般应控制在0.30.8之间。提供了一个公式,难度H=1-p/w,这里P是通过的人数,W为参加测验的学生总数。但在实际课堂中,这种问题难度设计根本不可能执行。因此,我们对问题的难度的把握,基本上都是基于自己对该问题的回答为依据,也就是说以教师本人的主观意识或参考资料来确定问题的难度。读完本书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学生思考过程中产生的需要,就是提问难度把握的依据。也就是说,问题的难度应以服从课堂对话和促进学生思考的需要而定。有效提问策略,使问题呈现出由浅入深具有层次性,即使面临较难的问题,如果教师合理地适时地多采用加工性问题,也会使问题的难度相应地降低。

以上就是我在阅读了《课堂提问的艺术》之后的几点粗浅的认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