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有效提问

(2019-12-20 20:14:41)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娄平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换句通俗的话说----你的课堂教学效益如何?而学生有无进步、有无发展则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这不免就需要我们触及----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环节----提问。对学生来说,它起到了引发学习动机,激发思维的作用;对教师来说,它则起到检查教学目标,重新组织、优化教学的作用。

二、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第一种:过多的低水平的识记性提问,看似场面热闹----问题一出,已是小手“林立”。如果这样的问题一节课过于频繁,学生的智力活动的水平就会比较低,不仅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创新更是无从谈起。

第二种:过难性的提问,教师问得高深莫测,学生听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这样的问题,从“成本效益”管理的角度看,很浪费时间,而且只能顾及极少数学生;

第三种:含糊不清性的提问,问题问得模棱两可,学生不知所云,一脸茫然,这种问题的出现多是教师对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缺乏准备,这样的“临渴掘井”是不可取。

……

三、现象背后的分析:

课堂上教师提问无碍乎三种类型的问题:1、识记性的问题;2、理解性的问题;3、激发创造、思考性质的问题。

2008--2009学年,我校每学期循环跟进活动中都有了一项“固定动作”----“量化我们的课堂”,以语文为例,有本教研组四位教师从不同角度对执教师课堂教学进行“量化”----“课堂环节所用时间”;“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以及分布情况(哪些是主动发言,哪些是被动发言”);“教师评价语言”;“读书的次数与形式”;最后就是今天所涉及的“教师的提问”(将其分类,第一类:识记性问题;第二类:理解性问题;第三类:发散性问题,最后统计各种类型提问的数量、质量,进行分析)。

为什么这样量化?因为现在我们评一节课是否有效,过多的是定性分析,缺少定量分析的辅助,造成在评课过程中容易被一些现象所迷惑。

我们教研组教师认为,对于课堂所提问题,教师要做到胸中有数,明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运用什么样的问题,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运用什么样的提问方式。另根据研究表明:一节课识记性问题应占40%;理解性的问题应占40%;发散性问题应占20%,这是一个参考比例。目的只是希望引发老师们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关注,从而关照自身的语文课堂教学。

四、几点温馨提醒:

1、备课时要对课堂上所提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2、表述问题的语言要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简明清晰,避免引起学生模糊混乱的感觉。教师不要一次提两个、三个或更多的问题,这样会干扰学生对问题意义的认知。

3、提出问题后,须有一定的候答时间,一般是在3--5秒。一定的候答时间对学生来说,意味着的是更多的思考,更多的主动性的回答,较少变化不定的回答。

4、提问要注意贯彻先易后难的原则,比如先提识记性问题,再提理解性的问题,最后提发散性问题。

5、对于学生的回答,应当当面反馈,对回答不当的学生,应提示线索,促使其做进一步思考。

6、问题要多样化,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最好能包含有“为什么”、“怎么做”以及要求解释、比较或找出关系、用途等内容。尽量避免非是即否的简单回答。

上述所说,仅是自己的一点思考,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提问方式,怎么提问,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可过于刻板。但有一点基本原则必须把握----一定要有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