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提升境界
(2019-12-19 16:17:07)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朱月华
叶老说“教材是例子”。是什么例子?我认为,教材是阅读的例子,是写作的例子,学习过程就是读写结合的过程。怎样落实阅读?立足文本,走进作者。怎样落实写作?根据文体,确定重点。
《人生的境界》 是一篇哲学论文,是“真正学者的材料”,作者冯友兰被誉为世纪哲人,其“新理学”体系影响深远。“人生境界说”是其哲学思想中最珍贵的一部分。该文指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途径是觉解,觉解不同,人生境界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境界。高三的学生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渴望探究社会和宇宙的奥秘。编者定《人生的境界》 为首篇,真是用心良苦。人品决定文品,该文也正是引导我们觉解人生、提升思想、美化文品的佳作。
抒情之章讲究文字灵动,哲理之篇讲究思想的厚重。学习该文,重在解读,贵在悟理。此课教学创意体现在两方面:巧用话题,提掣全文;巧引材料,深文浅教。
【教学思路】
自习,完成两项任务:初读 广知作者探文意。美读 细思佳句善质疑。(问题设置:1 .你所知道的冯友兰2 .人生境界的等级及特.点3 .关键词及哲学的任务4 .作者对中国哲学的评价】 画出感动心灵的句子悟读 找出难理解的句子质疑)
探究,深入两个环节:研讨 觉悟哲理辩话题。拓展 学以致用勤动笔。
【引入教学思路】
哲学是充满智慧的学问,是最高的学问。冯友兰先生是值得我们追随一生的哲学家,请同学们谈谈对这位世纪哲人的了解。(教师准备照片、作品、影响、佚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哲学精品 《 人生的境界》 。
【研讨,觉悟哲理辩话题】
一、关键词:觉解
作者的人生境界等级一目了然,他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觉解)对,觉解。如何理解作者的“觉解”?这则材料能帮助我们。投影:有一位英国农场主,他庄园里的果树长得特别好,而他周围农场中的果树却长得很差,于是到栽种的季节,这位农场主把优质果苗分送给他周围农场的人。人们觉得很奇怪,他为什么这样道德高尚、慷慨大方?而农场主回答说:如果我的庄园周围都是劣等果树,那么那些果树的花粉还是会通过蜜蜂传播到这些优等果树中来。这样一来,大家都没有好处。分析:因为农场主只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觉解程度不高,所以他只能划人功利境界。作者的觉解指的是:意识到什么(不知、自己、社会、宇宙), 为什么做事,对所做事的意义的认识。
二、作者的义利观
古人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小人对立,义利自然也对立,这种看法差不多已盖棺论定。可是若真这样,我们该如何理解第4 段中的“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o 看来权威也有必要审视。(教师准备:抛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激起辩论高潮。旧时,女子没有社会地位,“三纲五常”柑制着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公认准则,所以女子多逆来顺受、麻木混沌,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女子的可怜延续到近代,比如普迅笔下的祥林嫂,每一次不幸都是伴随夫死或夫死子死到来的,哪怕是拼性命的杭争也不过是为了另一种服从。小人就是和女子一样没有或少有觉解的男子。所以小人并不是自私卑鄙的人,而是没有或少有觉解,只能意识到自己、意识到利的人。这不同于现代词典的解释。现在女孩早就走进了学校,而且众多行业都是巾帼不让须眉,所以至圣的话得改成“唯小人难养也”。既如此,义利并非对立。)
根据作者的观点,判断属于何种境界,关键不在结果,在动机,在觉解程度。也就是说,为己利人或害人属同一境界。即英雄奸雄,名垂千古者遗臭万年者,岳飞秦桧,同属功利境界!这真叫人无法接受。作者这样划分科学吗?功利境界囊括了社会中大多数人,这合理吗?对作者我们也要审视啊!(学生独立思考,述诸文字后发言)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明陈献章也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正是需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这时大家可能还有疑惑,作者的义利观到底怎样?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读5 、6 自然段。(生读)
从文字上我们似乎只能悟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特点,悟到社会利益、宇宙利益的异同。作者引用“正其义不谋其利”,不表明了他认为义利对立吗?真是越读越糊涂了。别急,请看两则投影材料:( l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人掉进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水去把人救起。被救者家属重谢他,给了他一头牛,他收下后,就听有人说他贪心了,感到很苦恼,于是就去请教孔子。孔子却表扬这个学生做对了,因为他的行为向社会宣告了: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就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2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条规定:到外国旅行的鲁国人,看到沦为奴隶的人可以将其赎回来,而后再向官府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家都夸他品德高尚。孔子知道后,却责备了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人去赎回沦为奴隶的人,因为不报账就蒙受了损失,报账了就说明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假装没看见。
救人后接受酬谢,受到表扬;赎回奴隶未报帐,受到责备。同学们怎么看待?(教师准备:少数人无法匡扶正义,而凡人大多只意识到自己。故而“有利”的善益于义的推广,自己行善行义并带动社会中众人行善行义是可表彰的,是大善大义。冯友兰先生尊儒,奉程朱理学,儒家并未将义利对立,冯友兰先生也并不认为义利对立。相反,由上述材料可知:公利是义!)
“使正义匡扶”说来容易,做来难。生活中你碰到过哪些引人反思的事呢?同学们可以七嘴八舌地说。(生列举事例简谈思索)
是啊,发现小偷没人吱声,抢劫没人动,打架没人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关自己,也吞声忍气。得不到众人的支持,伸张正义的心也就死了。对于违背公德的事,人们却乐于做。闯红灯,扔垃圾,随地吐痰,医院里打手机,走后门等屡见不鲜。是我们的社会不扬善吗?当然不是。“学雷锋”“评十佳”“树模范”“先进性教育”等很多很频繁。可为什么社会冷漠得让人怕,公民素质低得让人惊?为什么英雄流血又流泪?为什么典型没人愿学?为什么得到特别嘉奖的人总是和伤废死联系在一起?为什么宣传多让人觉得假?不是社会的责任、国家的责任吗?(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
示例:一个社会过于拔高人的言行,国家制定法律条令不考虑人性中的恶,其实并不是在扬善,而是在制造罪恶!“人生熙熙皆为利来,人生攘攘皆为利往”是耳熟能详的老话了,趋利、投机、自私是人性中原本存在的,我们只有承认它,正视它,考虑到它,小到个人修养,大到精神文明建设,才可能不流于形式。“和谐社会”是对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期望,是新一代领导班子为国家和人民设计的美好蓝图。思之不深,行而无效。为快速提高公民素质,社会在宏扬义的同时,一定要肯定利,预防恶。
三、中国哲学:入世与出世
冯老的哲学是明镜,清晰地照出人生百态,照出心灵深处的灰渍,他的话语更是意味深长。请看第12 段段首,请放声读两遍。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达则人世做“天民”,穷则出世做“隐士”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庄子?
(教师准备:不能。“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都是人的最高境界;大隐隐于市,独善其身不一定需要出世。孔孟皆毕生奔走于各国,劝说国君,教化百性,是“天民”;陶渊明归隐南山,种豆植菊,朴实淡泊,也是“天民”。老庄追求“无为”,以天道批判人道,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不为,实则是“眼极冷,心肠极热”,对人类最多情;他不争,实则是“天下莫能与之争”。庄子就是这样一处复杂又单纯的人!庄子反归本真,生活类似于原始人,然而二者之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因为觉解程度不同,因为所做的相似的事对于他们的意义不同,所以人生的价值与境界不同。这正如冯老先生所说“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又如文中所言“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人生之路是圆,老和少是团的接合;人生之悟是圆,终点竟然相似于起点。王国维笔下文学的三种境界,佛家口中求禅的三种境界,竟是这样的一脉相承、殊途同归。当我们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庄子,.明白了陶渊明,明白了“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明白了“在这方面,中国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真理越辩越明,这句话一点也不假。能否运用真理呢?现在就请同学们依据本课观点谈谈你最熟悉的古今中外名人或作品中的人物。
预设语:非常好!精彩的发言源于广泛的阅读、深刻的理解。大家要持之以恒。下面请看2005 年高考湖北卷话题作文,同学们试着命题、立意。(投影)
师评讲后作结:人世与出世的传统观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这是一个深奥又普通的话题,是容易动笔又容易分出等次的话题。如何理解?做人,在朝在野,与社会自然相对相融;做学问,人其深邃,出其个性;理家治国达天下,人实践,出理论。
四、境界说的积极意义
与名人同行,我们便远离了庸俗;与智者同行,我们便增多了顿悟。与冯友兰同行呢?我们是否能成为尧舜?(教师准备:“人现在就是的人”是自然产物,“人应该成为的人”是精神创造,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变“取”为“予”,超越理智,以达“天人合一”,这是人生最高境界。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为人类拟订了一个可无限追求的理想目标,为人类建造了一个精神家园。)
【拓展,学以致用勤动笔】
“人人可以为尧舜”, “涂之人可以为禹”是一个美丽的梦,但是有一点人人都可以做到。请看材料6 ,写一段感悟。
投影:苏东坡对佛学颇有造诣。一次与方丈辩经,两人坐于团垫上,相论许久。方丈说:“我在对方的眼里是什么?”苏东坡说:“方丈你在我眼里是堆牛屎。”方丈微微一笑,说:“施主你在我眼里是一朵花。”苏东坡满意而归,与小妹言及此事。苏小妹说:“佛家有言,心在地狱缘恶念,你心中有牛屎,才会把别人看成牛屎。”苏东坡听罢,满脸愧色。(师:每人心中都存在着善念恶念,抑恶扬善,才能始终拥有善念。宽容是善,赞赏是善,仁礼是善,求知是善。益于己,益于人,益于社会,益于自然,都是善。)
小结:我们心中都有无数的善,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对理想的追求,对知识的渴盼,对身边人的帮助,对弱者的同情,对友谊的呵护,对生活的感恩… … 太多太多的善就是我们心中一缕缕最温馨的阳光。天地境界犹如一朵魅力无穷的花绽放在云天相接的地方,绽放在太阳升起的地方,绽放在善存在的地方。也许用尽一生,我们也无法到达,但是在追寻中,我们充实着、完善着、幸福着。美丽的过程就是生活给我们的最好馈赠!最后请同学们迅速动笔,写则课堂感言。
师生评讲感言。
【美点赏析】
以“关键词觉解”“义利观”“人世出世”“境界说的积极意义”为突破口,指点学生立足文本,质疑思辩;精选丰富材抹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进行文学熏陶,级升境界,提高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