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元”点超越当下教学形态
(2019-12-18 19:21:45)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武凤霞
当下的教学处于凸显个性、百花齐放的时代,一校一理念、一师一特色成了很多区域、很多学校的追求。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它促进了教师思考力的提高、阅读力的提升、研究力的发展。当然,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创造出的课堂教学形态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不同的教学形态应该遵循同样的教学原则,所以我们不能不思考,在打造教学新形态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什么?我想,最核心的关注应该是教育的“元”点问题。
为什么是“元”点,而不是“原点”呢?两者都有开始、最初的意思,但是“原”有“本来”的意思,“元”有“基本”的意思。“本来”常被用来形容事物先天本有的、唯一的、不变的自然存在状态,但“基本”却有“根本、主要的”的意思。在我看来,“元”字离课堂教学的距离更近。
再其次,“元”是一种魂魄。教学的“魂魄”应该是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当下的中小学生最缺少的就是独立和自信,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容易产生崇拜意识:崇拜同学,人云亦云;崇拜教师,揣摩教师心理,推测教师需要的答案;崇拜学习参考书,回答问题不是想着要思考,而是想着要念现成的答案。学生崇拜的是他者,怀疑的是自我,在学习活动中缺乏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自由表达的能力。自觉是一种意识,又是一种能力,是学生独立人格形成的核心要素。而培养学生学习思考表达的自觉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养。那么,怎样的教学形态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这种自觉呢?我想,应该是给予学生大空间、给予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参与选择的教学形态。
从教学“元”点出发构建的课堂新形态,应该关注学生基础和学习效果,立足于学生人格养成,不片面强调学生的学而抛弃教师的“教”,它有利于促进教师从学科整体性的角度实施教学。这样的课堂,无论形态如何,都一样质朴而有效,能最大限度地达成师与生的共同成长。(《中国教育报》作者:江苏省无锡市南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