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还应上好“保卫汉语”这一课
(2019-12-17 13:18:27)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夏飞
当今,对于重视外语学习和使用而忽略或削弱本国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的现象,对于汉语被冷落以及运用中粗糙化的事实,应引起我们广大汉语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这一现象和事实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读书声渐离校园。上世纪八十年代,远远地就能听到校园里琅琅的读书声。回想起中学时代的琅琅读书声留下温馨而美好的记忆,就想起了美丽的校园的早晨,幸福的涟漪就会在心中荡漾。同学们在用祖国语言朗读中可以用心去倾听远古文明的召唤,去感受中国悠久文化的语言魅力,增强了人文底蕴。若置身于同学们中间,我们的内心就会蓦地升腾起一股感动与幸福,同时心中也充盈着一种强烈的民主自豪感,不禁赞叹,祖国语言壮哉美哉!热爱祖国语言,就是热爱祖国和民族,语言是存在的家。祖国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血液和乳汁,是一个民族的家与脊梁,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根与灵魂。《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就道出了民族语言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一见解何其精辟深刻!而当今呢?生活在校园里的我这个语文教师当然是心知肚明:若不站在前面,学生恐怕都不愿掏出课本应付地读一会儿。学生的读书兴趣越来越淡,校园的读书声越来越少,这也是从教二十多年来一直压在我心头挥之不去的困惑。琅琅读书声离校园越来越远,这不能不令人深思与担忧。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应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毕生追求的目标。
全民化的英语教育,已成为我国学历教育体系中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部分,这也是事实。还有,据不少语文教师反应,在近年来的语文水平测试中,错别字使用率逐年递增。人们会为外语满分而欢呼,却对母语的错别字无动于衷。
既然语言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它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又具有极强的凝聚和教化作用,就不能过分强调别族语言,而在无意中淡忘自己民族的语言之根,影响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和可持续发展。无意的自我贬损,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不珍惜和轻视,让下一代学会崇洋媚外,而缺乏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这会导致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倾斜。
既然民族语言是民族生存之根,我们就应该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忽略和削弱。改革开放时代虽讲究拿来主义,但这种“拿来”应将民族精神信仰的教育放在首位,而不能有所大意和轻视。由此,笔者联想到了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的做法。
他们的英语教材上都印着校长高震东的话:“中国人学英文是我们的国耻行为,学英文是中国人最可悲的行为。但我们不能不学,因为别人超过了我们。今天我们必须学习他们的科学,然后才能打倒他们!我们要以夷制夷!我们学英文的目的不是去美国洗盘子刷马桶,去伺候外国人,丢尽祖宗八辈子的脸!”
这段话充满了浩然的民族自尊心和知耻而进的精神。这不是在灌输民族对立情绪,而是要学生们用中国的民族精神武器武装自己,爱国爱家。然而与之相比,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谁对英语教学有了微词,就会被扣上“民族狭隘心理”或“思想封闭”的大帽子。相对于他们的偏激和民族义愤,我们的“大度”是不是应该多一些谨慎,少一些虚妄;多一些民族定力,少一些浮华赞美;多一些民族教育,少一些没有原则的西方拿来主义?我们是不是要强化民族自尊心,坚定“惟我独尊”的文化信仰?
但愿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广大的汉语教育工作者上好“保卫汉语”这一课,为汉语的伟大复兴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