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文”原在语文中

(2019-12-17 13:09:05)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王尚文

十多年前,我写过一本小册子,叫作《语文教改的第三次浪潮》。我在那本小册子里说,1949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改在不断地进行,开始的阶段,比较强调政治性,是为第一浪潮,后来比较强调工具性,是为第二浪潮。我在这本小册子里提出,我们应当兴起以强调、突出入文性为基本特征的第三浪潮。到上个世纪末,工具性浪潮可以说走到了极端,也可以说走上了末路。大家都知道,1997年的《北京文学》第11期发表了3篇文章,掀起了中国语文教改的大讨论。通过这次讨论,大家一致认识到,语文不能没有“人文”。在语文教育大讨论过程当中,有人向我约稿,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叫作《呼吁语文教学观念的大讨论》。我当时担心这次语文大讨论会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各种不同的观点、各种不同的见解不能真正展开实质性的讨论、辩论。所以,我在这篇文章里面呼唤实质性的辩论、实质性的讨论,希望在语文和“人文”的关系上,大家求得共识。现在看来,语文教学大讨论,是有成绩的,成绩在什么地方呢?大家几乎一致认识到我国以前语文教育的问题根子在人文精神的彻底流失。于是形成这样的共识:语文要有“人文”的渗透,“人文”要去激活语文。但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真正深入地进行讨论,大家更没有形成共识。因此,后来就出现了离开语文来谈“人文”的现象,出现了语文教学中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语文是语文,“人文”是“人文”,大家都强调“人文性”,却离开语文来教“人文”,离开语文来学“人文”。我在2004年发表于《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篇文章里指出,如果语文教学照这样发展下去,势必要走向自我消亡的悬崖。

那么,语文与“人文”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的观点是:“人文”原在语文中。“人文”哪里寻?不是在语文之外,而是在语文之内;“人文”本来就在语文中。我在这里所说的“‘人文’原在语文中”包括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文”在读写听说的动机中,有追求真善美的动机,就可能会有较好的效果,“人文”就在其中了。关于这一点,我在2005年的《语文建设》第5期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听说读写的动机问题》的文章,大家可以参考,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第二个方面,“人文”在言语内容中。任何言语作品都有言语内容,这种言语内容都会涉及到“人文”,即使是自然科学的言语作品,里面也有“人文”的内容。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政治、历史,地理,甚至物理、化学,其言语内容也都有程度不同的“人文”渗透其中。这种体现在言语内容中的“人文”不是我们语文学科所特有的,这是任何课程都有的,所以它肯定不是语文课的本质特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当然会要教到这种意义上的“人文”内容,但它肯定不是语文课所特有的内容,或者说,这种“人文性”其实并不具有语文的特殊性。现在我想讲的,是关于我对语文的“人文性”这个问题的一个最重要的想法:在语文课中,“人文”何处寻?在“言语形式”中寻。我的意思是,在语文课,所谓“人文”主要在“言语形式”中。我认为这是语文课中“人文性”最重要的所在。

大家都知道,一篇文章无非是要描述一个客观的人物、事件、景物或自己的某些想法,抒发自己的情感,他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等等都具有客观性,这个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这种客观存在的人物、事件、景物等等,不会自动跑到你的言语作品中成为你作品中的言语内容,它能够成为你言语的内容,是由于你去说、你去写的结果。在这里,“作者去说”、“去写”的过程就是人文精神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说,作者一下笔写,一张嘴说,就不管你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你就介入其中了,不介入是不可能的。在这里,所谓“介入”是指什么呢?就是指“人文”精神渗透在文本的言语形式中。对文本来说,所谓“人文精神”不仅表现在言语内容中,同时还表现在言语形式中。在其他课程中,我们的关注点主要在内容上的“人文”,但在语文课中,我们则把关注的重点由言语内容转移到言语的形式上,由“说什么”转移到“怎么说”上面。我认为,这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的根本区别,也是语文课之所以是语文课以及我们之所以要语文课的原因之所在。俄国曾经有过形式主义文论学派,它的一位代表人物讲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本体价值”;它的另外一个代表人物曾说,“形式为自己创造内容”。我认为,一个言语形式,它有两种功能,两种内容,一种是“形式所表达的内容”,一种是“形式为自己所创造的内容”。我下面举个例子来说。在教《记念刘和珍君》时,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写于什么时候?不知道。怎么不知道,翻到课文后面就清楚了,写于中华民国十五年四月一日。然后我再问同学们,作者在文章开头是怎样介绍时间的,同学们读给我听: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曰,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那我就问同学了,你什么时候到你外婆家去的?最多说三月二十五号,不会说公元二OO五年三月二十五号。为什么写于四月一日的文章描写上个月发生的事件,要把“中华民国”交代出来呢?总不是为多拿几块钱稿费吧?我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一个问题,一个言语形式有两层内容,一层是显性的,它所表达的内容,是告诉我们开追悼会的时间,还有一层内容,就是形式为自己所创造的内容,是形式本身所具有的本体价值,称之为隐性的内容。隐性的内容正是文本或作者“人文精神”渗透之所在,结晶之所在。我曾看到一位教师教《荷花淀》的时候,他问同学一个问题,水生从区上开会回来,他说他要上前线去了,妻子就说了,“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位老师非常重视言语形式所表达的隐性的价值,形式为自己创造的本体的价值。他问学生,中间这个句号,能不能换成逗号,你们去读读看,去比比看,去想想看,去体验体验看。最后,大家得出结论,这个地方的句号绝对不能改成逗号。为什么?我们大家来念念。如果是逗号,那就是这样: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是假,拿家里怎么办来拖他的后腿才是真。用句号,就是这样的: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她支持丈夫参军是真的,而家里有困难也是实际存在的,何况作为一个女人也需要丈夫的理解和爱怜。因此,这位老师就得出结论了,这里逗号和句号的区别是两种态度的区别,甚至可以说是两种人格的区别。我认为这样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比离开文本在半空中腾云驾雾要有效果,要管用得多。我觉得这里大有学问。我前几天看报纸,发现这样一个例子,非常有趣。云南有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下河打鱼,不叫打鱼,不叫抓鱼,他们叫借鱼,上山打柴砍柴,不叫砍柴打柴,他们叫借柴。既然是借鱼,我借过来以后,就要在河里放一些鱼苗,上山借柴,我借来之后要还,要在山上植树。我觉得这个“借”就体现了云南这个少数民族的某种“人文精神”;他们不是要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是和自然和谐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体谅。这里面有他们的“自然观”。语文课程要关注的是言语形式的新颖性、独特性,这是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最佳生长点。只有从言语形式上来把握语文的“人文性”,才能够真正理解语文,才能真正理解语文的“人文性”,“人文”才能够真正照亮语文,激活语文。这方面,我觉得例子挺多的。我前段时间在火车上,翻《钱江晚报》,看见一个标题是“巴以再起硝烟,加沙再陷危局”的报道,里面有一段重要的提示,用框框框出来的,我读给大家听:“以色列武装直升机24日袭击了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几处目标,至少炸死4人炸伤9人。这在前几个小时,以色列境内遭到26枚‘卡桑式’土制火箭袭击,共有5人受伤。这是加沙撤离计划完成后以色列第一次空袭加沙地带,也是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在加沙撤离计划后第一次较大规模袭击以色列。”我看了这段话,想这篇文章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田为人们叙述一件事情,一般总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发生在前面的事件写在前面,发生在后面的事件写在后面。但这里他故意把以色列怎样袭击加沙这件本来发生在后面的事情提到前面去说,而巴勒斯坦怎样袭击以色列这件本来发生在前面的事情摆到后面去说,为什么呢?我认为,从这个叙事顺序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篇报道的作者的思想观念和立场。我是订《参考消息》的,伊拉克战争爆发后,英美联军攻打伊拉克,巴士拉被英美联军占领,我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两种不同的标题,一是”巴士拉失守”,一是“巴士拉解放”。巴士拉被英美联军占领这是个客观事实,作者下笔写的时候,把自己主观的思想情感、主观的态度渗透进去了。通过什么渗透进去的?通过言语形式。在这两个标题中,就是通过选择不同的词语。我还要强调,通过言语形式渗透出来的那点东西,那个态度,那个观点,比他在言语内容中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感情要更真实、更细致、更深刻。我下面举一个例子,《红楼梦》里面的。大家都知道有个鸳鸯长得非常漂亮,贾府大老爷看上她了,就去动员鸳鸯的哥哥嫂嫂去做鸳鸯的工作,让她嫁给贾府大老爷做他的小老婆,当然,鸳鸯很不愿意。有一天,鸳鸯、平儿、袭人在大观园里叹苦,倾诉自己郁闷的感情。就在这时候,鸳鸯嫂子来了,她就动员、说服鸳鸯去做小老婆,没说几句就受到鸳鸯的痛斥。鸳鸯说,你们把我推入火坑,去做人家的小老婆,你们好借此作威作福,是不是?鸳鸯嫂子被痛斥以后,脸上下不来,就回敬了这样几句,她说:姑娘骂我,我不敢还嘴,但是我要提醒你,不要在矮人面前说矮话,小老婆长小老婆短的,你叫人家脸上怎么挂得住?大家都知道平儿已经是小老婆了,袭人过几天就是宝玉的小老婆。从言语的内容看,鸳鸳的嫂子是为了鸳鸯好,不要当着矮人说矮话,当着矮人说矮话你是要得罪矮人的,你得罪不起,不应该去得罪别人的,这是从言语内容表达出来的信息。但是隐性的内容即“言语形式为自己所创造的内容”与显性的内容恰好相反,是想挑拨鸳鸯和平儿、袭人之间的关系。这才是她的真实意图。这个真实意图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是通过言语形式。你看她故意在两个“矮人”面前,把鸳鸯所说的“矮话”用“小老婆长小老婆短”这个言语形式加以强调,来增加对平儿、袭人的刺激力,以最后达到挑拨离间的目的。这一内容是隐含在言语形式中的,需要我们通过言语形式去发现、去体会。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把“人文”和语文看成是截然无关的两件东西,它们具有深刻的相关性,这个深刻的相关性,我认为既表现在言语内容中,也表现在言语动机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有价值的,是表现在言语形式中。在语文课中,“人文”原在语文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