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作文教学与批改
(2019-12-17 13:06:35)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一)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
作文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个原则:
(一)普遍性原则
我们的教学面向的不是尖子学生,而是全体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得益。因此,教学内容、方法要得当,要具有普遍性,使绝大多数学生能接受,有提高。由于我们所教学的对象尽管年龄相近,但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拓展教学内容等,在注意普遍性的同时,关注学生间的差异性,整体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二)主体性原则
在整个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在充分发挥教学积极性的前提下,必须把学生作为教学真正的主体,教师在面对课堂上学生的不良反映,不必慌张,及时发现问题,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方案,使每堂课的教学真正为提高他们的各项作文能力服务。因此,课堂上教师应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交流对话,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同时,将力气化在如何引导学生,给他们的语言实践提供更大的时间、空间,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正如教育专家叶澜教授所说:“以主动的态度去对待周围世界,对待自己的人生,人的生命过程就会积极呈现出自主的色彩,个体会有独特性。会出现创新,不仅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新的外部世界,而且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创造新的生命历程。”
(三)开放性原则
整个教学研究过程中所体现的“开放”,对学生而言,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开放,即“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经历,加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课内外结合,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挖掘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材料,只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对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实践活动四大块交融整合、深入开发,就能为学生提供许多综合性学习的机会。
作文教学的途径:
1、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阅读教学与说话、写话有千万个接触点,有的课文更是典范。教师应慧眼识材,抓住读写结合点,促使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等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做到仿中有创。
从四年级学生实际出发,本着“以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把读写训练有机地融在一起”的思想。一年来,读写结合教学探索的操作步骤可为:精选例文→拓展阅读→领悟写法→迁移运用。例如:教学写人的文章时,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渗透了写作指导,初步掌握写写人这类作文的一般方法,又引导学生读大量的有关写人的课外读物。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掌握了写人文章的一般、特殊方法,再写作文时,可谓得心应手。
2、听说同步,积累表达
在繁忙的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以教学精力有限为由忽视对学生听的能力及习惯的培养,殊不知,听记十分有助于学生作文基本功的炼就。作文讲评课上,教师可以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作文读给大家听,同时要求听的同学认真听,并及时地指出作者所写的文章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读者、听者互动,听者不仅提高了评价、赏析的能力,读者也在与听者交流中明白了如何更上一层台阶。如果说“听”是写的基础,那么,“说”则是写的前奏,“写”是说的深化。“说”这一口头表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有力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所说的是连贯、流畅的语言,更有利于落笔成文。学生在写作文时出现这样、那样的病句,往往是平时说话时,不注意纠正语病,不善于运用所积累的语言导致的。因而加强语言表达,以说促写、多说多写,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能说、会写还得靠积累。常言道:“厚积而博发。”知识面狭窄,没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学生是不会写出好作文的。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四年级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可以说名言、谈信息、诵古诗、做摘抄,在课上可以将自己创编的童话、寓言故事,所读的人物故事,所知的科技知识说给同学听,或表演给同学看,向大家推荐自己最喜爱的读物、名言等,努力营造“与好书交朋友”的氛围。
3、拓宽渠道,写出个性
众所周知,学生作为一个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社会成员来说,虽然受到的是相同条件下的教育,但是由于自己本身的原因,家庭、以及自己生活的环境等等的原因,所以平时表现出来的行为,语言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历。作为教师,在一定的条件下,鼓励学生通过作文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体现出自己的个性,使自己的作文富有感染力。
新的科学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出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二)作文批改
作文的批改要从“精批细改”中走出来,柔化作文批改!它不是对学生的文章作明确的是非定夺,而是更多地采用疑问式,商量式,建议式,比较式的评估方法,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形成他们的写作个性和表述特色都有极大的帮助。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当然也要做到这么几点:
第一、鼓励为主,表扬为主
我国老一辈的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例如,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乎自然。近十年来,有一些作文教学实验,都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 “精批细改”中走出来,柔化作文批改,也不例外,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作文,确实还象刚学走路的孩子,有不少缺点甚至错误,但是,总应该以鼓励为主,表扬为主,千万不能求全责备,千万不能使他们害怕。任何课程,一旦使学生害怕了,那就坏了,害怕是厌学的先导。
第二、允许表达,畅所欲言
当孩子们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本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特别是初始阶段的学生畅所欲言。因为,在许多时候,小学生的思想,观点,情感和想象力已经大大地跑到文字表达前头去了,而他们语言文字的“建筑材料”则相对贫乏,严重滞后,驾驭文字的能力也相对稚嫩,所以,就必然会有词不达意,用词不当, 逻辑混乱,层次不清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对学生的文章自作主张地用我们成人的理解进行体无完肤式的修改。
第三、窥视内心,感受童真
小学生,无论就其观察事物的视角还是理解事物的方式,都与我们成人大不相同。他们的视角和方式未必就是错的,未必就无可取之处,恰恰相反,有时他们的视角和方式表现出一种成人无法企及的天真和曼妙,就象孩童的图画和字迹一样,只是我们这些肉眼凡胎的成人尚无法窥见其中的奥妙罢了。所以,一旦用我们成人的眼光去删改孩子门的作品,往往不能很好地传达他原来要表达的思想,而是强加了我们通过他们词不达意的文字所猜测的成人性的理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抛弃或者改换他们的思维方式来换取教师的欢心,这是件糟糕的事情,这也是一些少年老成、四平八稳的文章反而并不可爱的原因。
当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非常宽松的评估手段,并不是否定 精批细改,只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把作文评估卡得那么死,非要那么的量化,非要把学生分一个高下三等不可,而要让学生尽量淡化对分数的注意,强化对写作本身的兴趣和信心。特别是在平时作文训练的时候,因为不是选拔考试,所以就更应该教育和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比较软化的作文评估要求,给作文评估以更为正确而科学的方法,我在实践中边体会边执行,我觉得:从“精批细改”中走出来,柔化作文批改!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做法,值得学习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