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问号中离开课堂
(2019-12-16 18:23:06)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郭祖华
数学课堂没有数学问题怎么办?
现代教学论专家卡斯特金指出:“学习不是玩耍,而是劳动,也不是轻松的劳动,它要求全力以赴。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像,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
长期以来,人们倡导“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等理念,期翼把复杂的教学问题简单化。事实上这是他们主观人为地将学习过程支解成一个个机械的学习环节,而未把学习看作是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在问号中离开数学课堂。
(一)促发反思。在课堂总结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已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会的,学的感觉怎么样;还要留有时间有意识地促发学生反思:我还有什么疑问?打算怎么办等等。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此,我们必须摒弃过去“斩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必须认真学好数学。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一位教师让学生选择工具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结果学生中有的说六支铅笔长,有的说五把尺长,有的说有八支钢笔长,也有的说七个信封长…… 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得的结果却各不相同?你又有什么想法?这样同学们就会深深地感悟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须性。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佷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二)延伸兴趣。数学文化往往比数学知识本身让人感觉更亲切和更容易接纳。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把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文化的感受。“培养学习的间接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入学是他们一生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在他们跨进学校生活的第一步,就要注意培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间接兴趣。学习的间接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掌握数学科知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明确了学习目的性,意识到学习任务的重大,对学习的结果发生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间接兴趣,教师首先要经常通过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把学习与远大理想联系起来。其次,教师还可结合实例,帮助学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从亲身体验中看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认识到学习数学确实有很大的用处。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帮助数学学习差的学生增强信心。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说:“在教学过程中,为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创造取得成绩的情景,是刺激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因此,对学习差的学生绝不能歧视,要耐心给予辅导补课,善于发现、捕捉“闪光点”,鼓励他们微小的进步。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由有趣、乐趣发展到志趣,让兴趣之花深深扎在学习与理想结合的土壤之中,稳定持久地完成学习任务。 如:为什么闰年多出的一天会放在二月份,你想知道吗等等。从而把学生引向更为广泛的数学阅读。
(三)实践验证。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同样,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也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把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是重要的现代教育理念。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和完善。学习心理学表明,“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学习者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的“做”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因为这种能让学生大脑和双手真正动起来的学习,不仅能让每个学生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参与去学习数学,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而且在这种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增强了自信。 1、在实践中发现。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同样,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也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 2、先猜想后验证。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往往需要通过观察、联想、顿悟进行猜想,但这种猜想的结论又不一定正确,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方可确定。
3、在自探中创新。我国《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应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若能经常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必将有利于学生探索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索,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于是构建出各种各样
4、在交流中反思。著名作家肖伯纳认为:如果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两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人至少拥有两种思想。同样,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相同,在探究新知过程中各自的建构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差异性建构正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正是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促进学生进行资源共享,发展联想 思维,培养合作交往能力,而且还可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
5、在评价中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会碰到学生在解决同一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各种不同想法(或答案)的情况,这时若能抓住时机让学生对这些想法(或答案)进行评价,阐述各自的想法,往往能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如:把所学的图形知识、统计知识等在实践中加以运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