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教学中的妙提妙问

(2019-12-13 19:42:00)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贺兰风

最近,在听课活动中,常常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老师们在上课过程中总会遇到冷场。学生似乎有些不肯配合老师动脑思考,神情漠然,不知所措。仔细探询,究其原因,原来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出现了毛病。有时老师所提问题太难了,学生会无言以答;有时老师所提的问题罗嗦、偏题了,学生又会答非所问……由于问得不妥当,所以学生的思维就被束缚了,课堂上老师常常会被学生“放鸽子”的现象自然屡见不鲜。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魅力呢?这一直是我们每一位青年老师苦苦追寻的问题。

为了避免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时常发生的一些尴尬场面,通过实践与探索,我觉得课堂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提问,不但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提高领悟整篇课文中心思想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老师诱导之下学会质疑,学会问为什么,这样就能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不仅能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且能发展思维能力,激活创造力。学生有了疑问才能有思考,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苏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说理性文章。全文是通过讲述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教育学生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规定。课文的标题特殊,是文中爸爸对汤姆说的一句话,以此为题,统领全篇。此外,课文层次分明,叙事清楚,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传神。作者对汤姆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前后照应,成了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一条线索。作者将人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这样一个主题寓于一个动人的故事之中,读起来感人至深,意味无穷。可就是这样一篇看似很能以理服人的课文,如果平铺直叙的进行讲述学生很可能会不领情,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所以我们三年级教研组的老师们通过认真探究、反复实践最终决定采用注重提问的艺术来激发学生学好本课。

以下便是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妙提妙问所上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节课。

片段一:(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之后你能开动小脑筋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各抒己见。

师:(过渡)爸爸如此坚定地要汤姆必须放掉这条鱼。这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呢?

生:自由读全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汤姆钓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呢?

2)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3)结果怎样呢?

片段二: (精读感悟课文)

师:(过渡)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呀!汤姆竟然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

汤姆的爸爸却让他放了这条鱼,爸爸说:“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生:自由朗读体会句子。

师:句中的“必须”两字能去掉吗?为什么?

生:各抒己见。

……

师:听了汤姆的话,爸爸动摇了吗?他说了些什么呢?

生:回答。

师:相机出示句子:“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1)指名朗读,体会爸爸说话时的语气。(斩钉截铁)

2)说说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严格、严肃)你喜欢这样的爸爸吗?为什么?

生:自由交流。

……

片段三:(拓展延伸)

口头练习:

1)过马路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警察看见,我们都( )

2)在校园里,不管( ),我们都不能随手乱扔垃圾。

3)在公园里,不管( ),我们都( )

启发学生通过练习,更好地体会要自觉遵守规定的道理。

通过对整堂课的教后的思考,我的体会如下:

一、精心设问,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授课的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够设计导向明确、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为学生创设思维场景,激发其学习兴趣,形成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促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动机,有利于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情感,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研究习惯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样一来对整堂课的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避免了学生懒散、漫无目的地等待老师的开场白的情况。就像在教学本课时,在引导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后,我注意及时诱发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能开动小

脑筋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纷纷提问:“你”指得是谁?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谁说必须要把这条鱼放掉?为什么要把这条鱼放掉?……通过这样对课文的质疑,学生就能了解文章的全貌,带着好奇心,积极、主动的渴望学习全文了。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因材施问,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课堂教学中,要讲究提问的艺术,要能抓住不同教材的教学特点。教师的问题提得好就会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对突出关键性的词句进行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领略用词造句的美妙之处。进而帮助学生学会把这些词语和句子放回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细细揣摩、反复回味。把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思维教育融于一体的提问,有利于提高学生通过词语和句子悟出整课文的中心思想的能力。本课中,有这么一句话“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如果这句话中去掉“必须”两字,变成“你把这条鱼放掉。”紧接着我向学生发问:你觉得去掉“必须”两字后的句子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去朗读体会加以比较,作出判断从而体会作者意图。学生顺利的在我的启发下通过朗读体会到:如果去掉“必须” 一词,整句句子就显得不那么肯定了,似乎你可以放了鱼,也可以不放。反之原文中的句子,就能体现出爸爸那严厉的、坚定的、不容辩解的语气。又如,文中爸爸用斩钉截铁的口气说:“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根据这句话,教师设疑:你喜欢这样的爸爸吗?为什么?面对我此时的提问,学生似乎意识到了不能随心所欲答题了,他们会拿起课本反复诵读,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作答“我喜欢这样的爸爸,因为他是个遵守规定的人”如此一来文章的中心就很容易把握了。就在这自然的问答中把难点消化了,也逐渐培养了学生把握重点,解决难点的思维能力。

三、循循善问,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问题是创新学习的关键。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就其认知过程的实质而言,就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过程。“学起于思,思原于疑,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希腊人说,惊奇是智慧之母,怀疑是智慧之夫。”学生有了疑问才能有思考,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打破陈旧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语文课要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积极启发,热情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想要提问,从不会提问到善于提问,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入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老师诱导之下学会质疑,学会问为什么,这样就能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不仅能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且能发展思维能力,激活创造力。这就是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创新的关键所在。例如,在课文结束时,我设计了拓展练习:

1)过马路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警察看见,我们都( )

2)在校园里,不管( ),我们都不能随手乱扔垃圾

3)在公园里,不管( ),我们都( )

请学生根据提示,自由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在学生的自由回答中,学生就能有目的地去思考在不同的环境之下该如何遵守公共秩序,也即在老师设问的启发之下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要自觉遵守规定的道理。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好的提问总能吸人深思,发人深省;好的提问,总能启人心智,令人浮想联翩;好的提问总能力透纸背,振聋发聩……老师让我们精心设计好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吧。【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