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一则笑话看提问的有效性

(2019-12-13 19:30:43)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戎卫武

先看一则笑话:

上课时,老师问:“11伏、30伏、200伏、1000伏、3500伏的电压,哪个可以摸?哪个不可以摸?”

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道:“都可以摸,不过有的只能摸一次。”

看过这则笑话你肯定会哈哈大笑,并惊叹这位学生的“小聪明”,认为他善于钻“空子”。但笑过之后,仔细分析这组师生对话,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思考:

1、提问语言要准确。

老师的提问意图无非是人体的安全电压问题,但他使用的却是生活语言——“哪个可以摸?哪个不可以摸?”正是这样不准确的提问语言,让学生钻了“空子”,“都可以摸”,学生的回答当然没有问题,只不过他没有理会老师想要的答案,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不论电压的高低,当然都是可以摸的,只是摸过之后有无安全问题并不在探讨之列,而这正是老师提问的初衷。因此,教师提问时要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否则,就会造成答非所问而又无懈可击的现象,甚至会闹成笑话。

2、提问目的要明确。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安全电压问题,分析学生的回答,显然他也知道一些,但具体选项中多大的电压是安全的,摸过之后不会产生生命威胁,超过多少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学生回答并没有涉及,他可能知道,当然也可能不知道,老师提问的目的就没有能实现,这样提问的有效性必然大打折扣。

3、提问补救要机智。

假如我们继续推想下去,当老师听到学生回答后,可能会采取什么方式来理答呢?按常规想法,我想可能有以下几种方式:

1)、没意识到自己提问的偏差,埋怨学生故意捣乱,把学生训斥一顿。

2)、认识到自己提问指向不明确,重新设计并提出问题。(3)、顺着学生的回答,机智的追问一句:“你知道哪些电压只能摸一次吗?”

当然第三种方法既化解了老师提问不准确的尴尬,又能实现检测学生对案例电压知识掌握情况,可谓一石二鸟。老师的提问出现问题时,要善于从问题的反馈中意识到,并机智地进行及时补救,让课堂教学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