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论文学性课文教学的误区

(2019-12-13 09:57:53)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许双全

所谓“文学性课文”,从其样式看,主要指课本中具有较大程度描绘性、抒情性的诗歌、童话、散文、剧本等课文;从其内涵说,主要指以音韵和谐、优美形象的语言、通过描绘浓郁的场景氛围和鲜明生动的人物、景物,构成整体的自然、生活图像或人文意境,来形象地表现大自然的风姿或现实生活的韵味,抒发作者对待大自然和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倾向的艺术作品。具有以语言形象感人、以语言文字间蕴含的情意动人的特点。

根据其特点,这类课文的教学,应在指导学生认识课文中的生字,大体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句段乃至全文的朗读、吟咏,借助课文语言诵读起来声韵和谐、铿锵悦耳的特性,声、形结合地感受具体、鲜活、生动、优美语言的特点与表达形式,领悟语言魅力,学习语言表达。继而立足课文整体,视课文描绘方式,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采取语言与生活联想、景物形态想象和情境再现思维等形象感知手段,披文入境地感受语段乃至全文描绘的整体生动场景、优美物象和人物风貌,诵文入情地体味其语言意蕴,获得鲜明、生动、有趣的形象感知、情感陶冶的思想启迪。从而让学生经历学习语文的熏陶感染过程,从中学习积累优美语句和语言表达方式,获得鲜明、生动、艺术的语言形象,享受语言艺术形象的审美情趣,发展思维能力,并引发学生语言学习和言语表达的兴致,激活其语言创造的潜质。

然而,即便是在小学中年段以上的语文教学研究和课堂实施中,这类课文的教学,通常也不加区别地与一般以记叙性和说明性为主的课文同样对待。往往在其理性教学思想的影响和传统教学方式导引下,采取以分析理解为主的词句意思注释化、物象特点概括化:思想情感抽象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诃词落实、处处具体、篇篇僵化的模式教学,使课文模糊了语言形象,淡化了生活趣味,隐没了艺术魅力。让学生在词句意思的机械解析、物象特点的干瘪归纳、思想情感的抽象说教和课课教学死板繁琐的怪圈中煎熬,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缺省了具体、优美语句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形象感知与积累,凝固了形象思维智能,泯灭了艺术语言的创造潜质。

以下课例较典型地反映和代表了通常教学形态的特点。

一位教师教《登鹳雀楼》,在初读诗句,认识生字后,采取 “大白话”的解析法理解词语和诗句:把“白日”与早晨的“红日”对比,简单地理解为“白色的太阳”,进而联系“依山尽”指定为“傍晚的太阳”;把“依山尽”就词解词为“依傍着山峦消失了”;把“人海流”生硬地说成“奔流入海”;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象化地理解为“想要穷尽目力,看到千里之外的景物,只有再登上一层楼”,并归结为“这两句诗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其中和之后生硬地联系词语与诗句的意思,指导、练习了朗读和背诵,即告结课。

暂且不论以上解说是否确切,单就这种简单生硬地落实词义、僵化死板地诠解句意、理性单一地析说诗理的教学方式和过程来说,显然把作者采用由点到面、静动结合、寓情于景等手法,描绘的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一片苍茫云海和空漾的山色间,光芒渐弱又云雾遮绕而略显白色的夕阳 (否则夕阳也可能是红的)慢慢依山沉没;滔滔黄河向着茫茫远方奔流而不见尽头,犹如汇入了海流……以及采用极尽夸张、以行表意、喻理于形等手法,通过描绘作者急切登楼远望千里景象,来表现奋进不止、无止境探寻的意蕴与热望和蕴含“登高方能望远”的生活哲理这样一个丰富生动的艺术情境,作了简单的具体化、概念化处理。使这样一篇描写手法奇妙、想象空间广阔、语言形象生动、思想内涵丰富、感情色彩浓郁的文学作品创设的意境,凝结成几条死板干瘪的词句解释和生活哲理。文学作品具有的形象感染、语言熏陶、思想启迪、情感激励、文化影响等教育功能可悲地蜕化为一般说明文的作用。致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无优美语言可品味,又无生动形象可观赏,既无思想感情之熏陶,更无艺术魅力之享受。何论语文学习的情趣,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另一位教师教《桂林山水》,则采用理性概括法和抽象说教法进行教学: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生词后,并未对具体语句及所描绘的桂林山水静谧清绿、形态万千、秀丽险峻的景物形象进行充分地诵读感受和想象体会,就仅通过词句字面意思的认识理解和课文内容的分析归纳,很快地从中概括出 “静、清、绿、奇、秀、险”等概念化景物特点,继而引领学生从“漓江的水真……、桂林的山真……”等个别语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生硬分析出“作者通过对桂林山水的描绘,表达了热爱桂林山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这样套行的理性结论,进行思想道德说教,并生硬牵强地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个教学过程淡化了优美语句的生动描写,模糊了多姿多彩的景物形象,弱化了思想情感的具体感受,使学生的学习所得仅剩下了词句的理性解释,景物的抽象特点和思想情感的空洞说教。

以上两个教学案例均忽略了文学性课文的特点,悖行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等基本理念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一课程目标,走入了机械繁琐、僵化死板地落实教学内容、抽象概括、干瘪无味地进行景物特点和思想情感理解,不留感知、体验和思维、想象空间完整地一教到底的理性教学误区。从而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感知体验不够、效能不佳,难以达到语文学科的整体教学目标。

因此,对这类课文的教学,要避免太实、太死、太干、太具体完整的教学弊端,摒弃传统的理性教学的方法,遵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要求,采取虚实结合、死活有度、完而有余,注重具体语言的感知积累,注重语言形象的感受想象,注重思想道德的感悟启迪,注重情感态度的熏陶感染,并给学生留下自我感受、想象和领悟的空间,加强学生自主实践的教学策略,视课文具体语言及其描绘的自然生活环境、景物形象和表现的思想情感的特点,开展不同样式、不同侧重、不同特色的教学,让学生在多样式、多角度、多侧面和有优美语言、有生动形象、有思想内涵、有炽热情感的趣味浓郁、内容丰富、形式鲜活、效能显著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充分感受、想象、体验和领悟,获得多方面的训练成果,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