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比较阅读
(2019-12-11 13:26:48)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就某类事物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的异同表现,以探讨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手段。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觉得比较阅读是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内化能力的有效途径。要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从而让学生牢牢掌握知识。
文言文研究性比较阅读的内容极为广泛,形式也丰富多彩。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下面向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整篇课文的比较阅读
1、同一题材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例如在讲授《西湖游记》时,可搜集有关西湖的其他诗文,《西湖游记一》,把西湖比作“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随意点染,活化出了西湖的灵性。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西湖是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却又是另一番明媚热闹的景象:“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充分反映了白居易志得意满的闲适心情,而到了杨万里的笔下,却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绚丽多姿的大自然就是浓黑重彩的中国画。题材相同,不同时代的作者根据自己不同的处境,游湖时不同的心情,笔下的西湖也就具有了不同的内涵,给读者不同的审美感受。教师在教授时把这同一题材的不同文章并列在一起,配上具体的写作背景,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已经不仅是深入的问题了,而激发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他或许还会去搜集这一题材的其他大量篇目,仔细去玩味。
2、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比较阅读。例如讲授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我们可联系《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和《钴姆潭小丘记》等作品比较,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品,自然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永州八记”。饱含着他的抑郁幽愤,而且他的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他既兼用写景、抒情、叙事、议论等各种艺术手段,而又调动它们都来为自己的抒怀服务。“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几句简单的叙事,竟带有多么鲜明的感情和个性的色彩啊!而《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月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幽静深邃的环境,寂寞冷清的气氛,这种客观冷静的描写,与西山“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浓郁的抒情是大不相同了,但二者殊途同归,《小石潭记》中“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景色的变化是由于感情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了的感情,作者不是把它直接吐露给读者,而是把它融合在景色的描绘当中。游,有各式各样的游法,我们从柳宗元的游记中知道他不仅写出了做什么,而且写出了是怎样做的,他既不像谢灵运那样豪迈纵恣,又没有王维的那种高人雅致,也不同于后来的欧阳修守滁州时,偕同众位宾客游宴醉翁亭的那种从容不迫,优游自得的气象。他是以一个罪人的身份,怀着抑郁忧惧的心情乘间出游的。因此“永州八记”都笼罩在这种富有个性的气氛之下,染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3、相关联的作家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在讲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可以去网上了解范仲淹的改革: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应谪守巴陵的好友滕子京之谓,而写了《岳阳楼记》。欧阳修正是支持范仲淹的新政才被贬为滁州太守的,所以《醉翁亭记》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范仲淹更是把这种“与民同乐”的思想推到极致,《岳阳楼记》就是作者理性的思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仅是封建是大夫立身的规范,而且超越时代,也是现代公仆理应做到的。
二、课文中某一部分的比较阅读
1、所讲述的课文语段是化用前人的某一语段或诗句时,可以将有关的语段或诗句展示出来。还是以《西湖游记》为例,“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十六字,凝炼出了西湖如一绝色美女的神韵,作者就是化用前人的诗句而来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即如娥般的山色;“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即如颊般的花光;“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即如酒般的温风,“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即如绫般的波纹。这么一比较,学生对这十六字所表现的神韵,应该相当深刻了。
2、语段中牵涉到某一意象的独特之处,而学生又不易觉察时,可以列举几个似是而非的语句进行较。如《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中美妙的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教师可以列举两个句子进行比较:A句“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和B句:“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似藻荇交横于水中。”A句已经不是写月色了,而是一潭、水边竹柏及水中影子,B句虽然和原句一样写月色,但已断定庭院中有竹柏了,这样一比较,学生很容易得出原句用了一个很新奇的比喻写月色,并以推测写出了月色的朦胧奇妙。
3、语段牵涉到某一类或不同情景时,可以展示相关的语段进行比较阅读。如《已亥杂诗》中“浩荡离愁白日斜”,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这样一比较,就可以理解诗人纵有满腔离情也不得不匆匆赶路的心境了。还是这首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在诗人眼中心中,一般都是怪东风,叹年华,“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侬今葬人花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比起龚自珍“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落红,境界上总不免略逊一筹。
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的主要作用,一是鉴别作用,“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大到作家风格流派的比较,小到某篇作品遣词造句都可以通过比较见分晓;二是发现作用,各人观察的角度、观察的粗细,立意和风格都有所不同,因而导致作品的不同,这样多看多比较,就可以悟出一些道理来,有利于启迪思维。“橾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如果我们长期坚持在比较中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必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