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效的提问

(2019-12-10 18:17:07)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一、提问应聚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不应回避疑难,平均用力。

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大多数人往往有一个思维定式,那就是顺着教材文本的内容从前往后提问题。这样做的优点是与教材的思路相吻合,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但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忽略教材的重、难点,形成什么都讲了,又好象什么都没讲的结果。其实,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一堂课50%60%的知识,学生自己就可以看懂,20%通过合作对话就可以解决。剩下那20%30%的问题需要老师的指导。我想我们问题的设计是否就应该重点突破这20%30%的内容。否则,我们教师的作用何以体现?学生在课堂上又学到了什么?

二、问题设计应服从总的教学任务,体现整体性原则,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把握文本。

三、提问的问题不易过多,应围绕教学重点,突出主问题的设计。

四、问题的设计应有梯度,难易适中,避免过易或过难。过易属无效提问,过难应及时给学生搭桥、铺垫。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和现有发展水平以外时,教学难以有效进行;当教学内容处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之内时,教学是没有效益的;当且仅当内容处于其“最近发展区”时,教学不仅可行而且有效。因而教学的起点应当是学生群体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群体在教师启发或“合作”的氛围里能解决的,是在学生群体能思考的最近发展区域内。问题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无从下手,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太易,三言两语就可解决,便失去了讨论价值,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讨论的问题应注意难易适中,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既有助于唤起学生讨论的欲望,也有助于鼓励学生“奇思妙想”,促使学生不断地将“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

的内涵之美,以及作者的创作初衷。

五、问题的指向性应明确,不应笼统、含糊,让学生不知所云。

在以往的听课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的问题大而空,学生思考、回答均缺少抓手。这样的问题往往会导致教学环节的中断。老师或者以为问题有难度,学生不会答,而自己讲解;或者由于学生没有领会老师的意图,将问题向其它的方向岔开,而老师又要花费时间和力气再把学生拽回来。这样的问题不仅起不到引领教学向纵深发展的作用,反而既耽误了课堂时间,又影响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具体、明确,最好能够暗示学生的答题思路和范围。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