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古诗教学
(2019-12-09 13:23:58)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林其雨
中小学的古诗词教学历来是个难点,难在如何引导学生知诗意、品诗味,更难在如何悟诗情、赏诗境。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反思,古诗词教学重点有了新的突破,但在课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所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却给我们带来了思考。
一次,听一位教师教学唐诗《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朝三大边塞诗人之一的王昌龄七言绝句,是其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五首,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佳作。
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悟边想边说边诵,为加深学生对诗境的理解与感悟,还进行了适当相关诗句链接,如师生同忆王昌龄的另一首诗《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共温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齐诵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让学生理解诗意,体悟情感,还运用课件展示了边关的荒凉与寂寥,让学生踩踏鼓点诵读诗句,体会边疆烽火急、将士出征疾的宏阔场面,感受将士替国戍边陲、誓死战沙场的凌云壮志。
当教师让学生交流所感所悟时,一位学生说出这样的看法:“从诗的三、四两句,我体会出守边战士在叹息:唉,只有打败入侵的敌人,才可能回家团圆。”有几位学生也同意这样的看法。教师迟疑了一下说:“从三、四句诗中‘不……不……’这两个词应该看出战士们远离万里关山,却在向他们的亲人发誓:不击败入侵之敌,誓不回家!这是他们的豪情壮志,体现的是他们的爱国情怀。”诗句到底表达的是将士们无奈守边的悲凉心境,还是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呢?
据执教老师介绍,课前她曾阅读了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名篇》中《从军行》一诗的导读,导读中所提到的诗意理解与自己的想法是一致的。那么课堂上孩子们的理解就是错的吗?诗人王昌龄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此间的唐代表面上看,帝国天空依旧阳光灿烂,丝绸之路依旧商贾云集,京城长安依旧歌舞升平,但事实上,自武后称帝后,国势逐渐下颓,北方的游牧民族却在日渐兴起,不断入侵中原,唐朝与西北少数民族如吐番、突厥、匈奴、契丹间的边疆矛盾如箭上弦,一触即发,征夫思家,将军白发,边塞将士不再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也不再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将军心中平添的是“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战士心中的愁怨是“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王昌龄出行西北边陲,亲眼目睹大西北“大漠风尘日色昏”“高高秋月照长城”,感受到了“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写下了组诗《从军行》和《出塞》共九首,亦是其边塞诗代表作,在这两组诗中,我们不难体会出诗人主要表达的是征夫久征思乡、忧国戍边无良将、渴望战火早日平息的思想感情。与唐朝另两位边塞诗人岑参、高适相比较,其诗风沉郁悲凉,少有高适的“男儿本自重横行”的豪情壮志,难见曾两次从军的岑参“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急切渴望立功边塞的功名想法,却是一直站在征夫、怨妇的视角冷静地体会边塞军旅生活,其《从军行》组诗之七:“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所表现的“戍卒怀乡、忧郁现实”的诗风贯穿着其边塞诗的始终,虽亦有表现唐朝将士勇武的诗句,但将士亦是渴望早歼入侵之敌,早日归故里与家人团圆。教师若能全面了解唐朝的民族史、唐朝的边塞诗,比较岑参、高适与王昌龄边塞诗异同,细读王昌龄边塞组诗,可能就对学生的合理作出正确的评价。
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这样的意见:如果诗歌表达的是戍边将土的杀敌豪情,那么诗句中“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终”应改为“誓”,句末的“。”应改作“!”,学生的想法是否有道理?我想,诗固然是不能改,但学生的想法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个信息:他们是经过深思体会的,是用自己的心与诗人作真情对话的,不是草率下的结论。语文课标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独特感悟,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体验,学生在对话古诗中,解读诗人,体验诗句,大胆想像,真情表达,古诗由于言简意赅,又跨越了漫长的时空,给后人的理解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当学生的阅读思考与教师的理解体会出现错位时,挑战的就是教师知识储备、文化积淀。
孔子曾说过: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教师如何对待自己的学养不足,教学困惑呢?亲其道,信其师,其中的“道”是否也包含教师学养与课堂品格呢?有教师曾对我道出自己的苦衷:平时工作忙,事务多,备课能把教参看一、二遍,再写一写教案,一天忙下来就没剩多少时间了,再读些书谈何容易!还有的教师说:为教一、二首古诗而看那么多书,花那么多时间,划算吗?不如把这些时间多花在改作业、指导学生上;遇到开公开课,不如多花时间研究教案该怎么写,如何设计安排好每一个教学流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什么时候用课件,学生可能会怎么回答问题,如何板书,那样实效不是会更好些吗?就如前面所述的那位教师在课上激情导入,链接诗句,展示课件,鼓点伴奏,诵读感悟,教学手段不断翻新,教师显然经过精心预设,但教学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
还有一回上课,我借班试上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学生理解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中的“僵”“戍”意思,了解了地名“轮台”所在地,读懂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诗意,一位学生告诉我,这首诗的作者是应该是宋朝的陆游,我问:“你怎么知道的,是不是读过这首诗?”他说:“没有,我是猜的。”当时,我想,这孩子真厉害,真是一猜就猜着了,便问:“你怎么会猜得这么准啊?”他告诉大家,他喜欢陆游,读过他的好多首诗,什么《书愤》《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还背过《钗头凤》,这首诗与他的另一首《示儿》写法很相近,《示儿》以写“遗嘱”方式写自己盼望祖国统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借“梦幻”写自己的未酬的壮志,但巧的是都是写自己老死前的未了心愿,都表达诗人的爱国之情。当众,该生背诵了《书愤》《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还背诵陆游写给表妹的词《钗头凤》。说句真话,《书愤》我不会背,《钗头凤》的故事听过,词倒真没读过。听罢,我不住地点头,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是个好学的孩子。孔子说“弟子不必不贤于师”,看来是有道理的。学生的越超,是对教师的挑战,面对学生的挑战,教师除了表扬和肯定,是否还应该做些什么呢?能简单地用一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为自己开脱吗?
每一位教师都知道“厚积而薄发”的道理,那么静下心来,读诗读书,会让每一位教师拥有诗人般的气质、丰富的知识、渐厚的文化积淀,而这些将像前面提到了那位刚走出校园的年轻教师一样,深深地吸引羞她的学生撑起人文的竹篙,向文学的青草地漫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深入课改,诗化课堂,靠我们的每一位教师读诗读书,纯情感,厚学养,增智慧,成儒士,这样才能在课改的沧海中显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