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一般校中差生的非智力因素普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019-12-07 11:32:46)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陈明雄
一般中学学生学习质量差,这是事实。但是,为什么同为学生,他们的成绩就差呢?经过数年教学实践,我认为他们的智力因素不是重要的原因。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也表明:“只有2-3%的低能儿无法正常搞好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都应该可以学好。”
一般中学大部分中差生首先欠缺的就是在培养和发展非智力因素方面。因此要提高这些学生的成绩,除了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外,更应积极发展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一.调动非智力因素,首先要理解、尊重中差生,帮助克服心理障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谁就会获得成功。”对任何教育对象,教师都要以真情实感去理解,尊重他们,更何况一般校的中差生,由于正处在心理断乳期,适应能力较差,自尊心理特别敏感,因学习成绩不佳,其心理缺陷更显得突出,因此需要给以更多的理解和尊重。也只有他们意识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了,才能卸下心理包袱,鼓起学习信心,产生学习兴趣。
理解和尊重中差生,需要教师付出全身心的爱的情感,而情感是非智力心理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对待中差生的情感是直接影响其进步的正面的积极因素。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的情感是巨大的教育力量。
中差生主要差在学习成绩上。在初遇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大多也会焦虑,并有力图赶上去的念头,如果此时受到冷淡和嘲讽,这一星点奋进的心灵火花即刻就会熄灭,甚至再也燃烧不起来。“我就是如此被人瞧不起的无用的人”的心理重负会压得他们从此抬不起头来。所以只有冷静地对待这种成绩,设身处地想到他们的难处,科学地帮助分析原因,提供适合于各自特点的学习方法,帮助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切实的期望,使他们感受到无限温暖的爱,下定拼搏的决心,满怀成功的希冀。这样才可能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推动学习。如笔者曾经教过的初三(1)班有个女同学,初二升初三时的总成绩不及200分,一篇作文找不到三句可以完全通顺的句子。老师不喜欢她,同学不尊重她,家长也对她不抱希望。我反复思考,过去为何在篇篇“语句极不通顺”等评语面前,她仍旧不通呢?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在制约着她呢?仔细地分析后,可以这样说,这里既有智力因素的影响(如语言没过关,语基知识差等),更有非智力因素在阻碍着她。由于不被人理解和尊重,严重的自卑心理使她不敢在众人面前开口,长此以往,她的表达能力非但没有得到培养提高,反而在其潜意识中烙下更坏的印记。非智力因素在这里严重地阻碍着智力因素的发展。“我悲观得想从四楼上跳下去” ,这是她交来的第二篇作文中为数很少,表达得明确通顺的一句话,但令人震惊!对于她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先卸下思想中沉重包袱,给她以爱和鼓励,硬着头皮去“挖空心思”地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去充分肯定文中的可取之处,批上“此处表达的意思确是有理,可惜没用普通话写。想想看,别人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时是怎么说的?相信你经过认真观察修改后,一定会使本文写得更好!”实践证明,老师的这种尊重与鼓励确实给了她心理上的慰籍,是符合教育学上的“鼓励原则”的。据她后来说:这是进入中学以来,老师批的最详细最亲切的评语。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无疑给了她鞭策力,使她对克服作文中的毛病有了信心。她苦熬了四个晚上,请教了许多人,终于把这篇文章基本说通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慢慢启开了她语文学习的智力之门。为了巩固成果,老师再予以修改,虽面目半非,但还是决定作为一篇习作范文,由她在全班同学面前念出来。这对她简直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也令全班同学刮目相看,此时她的心理愉悦是不待言说的。而且“一波方动万波随”,深刻地影响了其他中差生。许多同学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对老师产生了亲近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和自信心。老师动之以情的鼓励指导,调动了她及其他同学的非智力因素,使他们形成了对语文老师、对语文学习的强烈的兴奋中心,因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初三下期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有92%的同学喜欢学习语文,因为“语文老师理解尊重我们,我们喜欢听他的课。”因此充分调动一般校中差生的非智力因素,就要从理解和尊重入手。这样做是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效的“软投资”。
二.发展非智力因素,还应注意培养中差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尝到读书之乐。
现在学生学习负担本来就重,一般校的中差生更是苦不堪言,各科老师都在好心好意地挤时间开小灶,压作业,但如果学生学怕了,失却了学习兴趣,结果便会适得其反。爱因斯坦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是至理名言。
因此,调动一般校中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应特别注意培养其学习兴趣。因为只有学习兴趣被激活了,才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有效地启动各种感觉器官,才能实实在在增强语文学习所必需的,而又是中差生很欠缺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目的。
首先,对中差生的期望值开头不能太高,必要时可降低要求。因为学生苦读半天,为的就是能有一个好成绩。如果每次考下来,大部分不及格,谁还会有学习的信心和乐趣?我接教过两个初中毕业班,由于及格率不高,学生信心不足。为了打破这种沉闷的僵局,我采用“激励法” ,大胆地在平常考试中降低难度,使大部分中差生过关,甚至使花了一定功夫努力了的同学得高分。中差生得到较好成绩,无疑是久旱逢甘霖,这种成功的快感,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大部分同学被激活了,开始有了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之后,再采用“跳起摘桃”的激励法,把教学和考试的要求稍稍提高,达到大部分学生所能适应的“最近发展区” ,并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再进行测试。照此,教学——考试轮番递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得到刺激和增强,因此也就自然产生“更上一层楼”的自我期望和快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就这样激活了智力因素,成了推动智力因素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差学生在学习与考试中不断尝到甜头,感到学习语文不再是一桩难事,取得好成绩也不再与我无缘,因而学习兴趣倍增,对考试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能自觉正视,尽力去探讨、解决,以求取得更令他们满意的成绩。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就这样互为因果地彼此推动,不断提高。长期以来使语文老师苦恼的“重理轻文”现象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了这种考试激励法,是提高兴趣和成绩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愉快的心情容易形成优势的兴奋中心。心理学家曾指出:“兴趣一旦被激发,则表现为对有关事物的优先注意和集中注意上,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体验和主观意志努力等心理状态,使之对所认识的客观对象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人的活动效果。”这是对考试激励法可行性的又一力证。
其次,在作业设置上也要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力求在“跳一跳”的过程中去顺利完成。即使专业科目增加了,作业也不能多。多,在心理上就会给中差生以重负之感,就很难产生兴趣,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智力就很难得到发展了。因此,老师除了备课要充分、周密,讲课要形象、生动、准确外,还应运用作业使学生学有兴趣,思有所得。语文作业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太难,因为它较具体、形象、生动。例如《白毛女》一文课后有道练习,要求给两场戏加小标题。老师提出拟标题应注意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要求,即模仿章回体小说的回目,每个标题只能用七个字。标题的准确拟定,对中差生来说本来就够难了,现在又另有要求,看似难度提高了,但学生都看过章回体小说,可能由于不好的习惯使然,当时对这些回目不太在意,但现在一看仍似曾相识,只这一招,便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了,群情激昂,兴味盎然,而兴趣恰恰是使思维兴奋不可或缺的激素。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虽然要看全文,虽然要查回目,但由于目标明确,趣味浓烈,他们觉得这是一种乐趣,是一种美的享受。绝大部分同学都拟出了多道标题,不少还具有一定的文采,如:第一场戏的标题就有:“风雪惊破团圆梦” 、“风雪除夕雪添雪” ……兴趣一经激发,“寓教于乐”的目的就容易达到了。这就是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当然有了兴趣,并不等于就能掌握好知识,因为学科知识毕竟不是趣味艺术,兴趣也不可以代替智力活动。但兴趣却可以激活思维,使之处于积极兴奋状态,这就为学习、掌握好知识、技能,具备了重要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为了保持兴趣的持久性,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易错易混处,中差生感到困惑时,给予适时适当的精心指导、点拨,使其学有所得,使其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应让中差生在充分表现自我的活动中优化个性。
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十六、七岁中学生,由于机体能量代谢大,好胜心强,因此最喜欢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特别是久受压抑的中差生,自我表现的意识更为强烈。如果能适当引导,就可以成为一种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在表现自我的同时,去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去发展自己的才智。
中差学生在逐步树立了学习自信心,产生了学习兴趣之后,很希望有机会自我表现一番,以试身手,以证结果。所以,尽可能创造条件,提供让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满足这种自我表现的强烈愿望,无疑是明智的上策。例如作文讲评,如果老是让几个会写作的上去讲,不仅不新鲜,而且会使大部分学生觉得事不关己,“反正与我无缘嘛” !如果也让另一些中差生去讲讲,即使不是很完美,但无疑会造成一种新的刺激,新的振奋,使其他中差生“临渊羡鱼” ,跃跃欲试。老师趁热打铁,鼓励他们“退而织网” ,并教他们“织网”的本领和方法,然后利用上台演讲、张贴展览,让别的同学传阅等方式,让他们都来一试自己所织的“网”的实效性,进而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谈体会,谈新的认识。在自我表现的同时,他们就会发现自己潜藏的能力,发现自己在掌握知识方面,思维过程中的欠缺,也自然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更会积极探寻提高充实的途径。作文本是十分费心的事,可是写好了就能有机会表现自己,因此期考前的紧张时刻,每天课外写的作文仍如雪片似的飞来。由于文章多,每节课初五分钟,老师有意识地按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让学生上台讲演自己的文章,直至发展到不用书面稿就能出口成章。实践证明,提供这种类似上台自我表现等机会,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显著提高。
由于学生的个体特性不同,其自我表现的内容、方式也就各异,因此,应有所区别地提供给不同的机会,发挥其专长,让每个人在自我表现中成功,使之多动脑、多积累、多学习。这样做了,智慧之门焉能不开?老师注意正面引导,及时纠正偏差,防止华而不实或无谓之争,要引导这种自我表现向良性竞争的方向发展,提高实效。
促进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工作,要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细水长流,全盘打算。如果一般校的语文教学能抓住这一点,那么大面积提高中差生的学习成绩,就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了。【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