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究竟需要什么
(2019-12-07 11:24:03)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期末的一次学生民意调查,引起了我的深思。
"评出你最喜欢的学科",几乎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竟然没有选择语文!为什么?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不喜欢每一天都要接触的语文课?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不喜欢自己母语的学习?不喜欢自己日常生活处处用到的语言学习?……在我们老师费心费力,苦口婆心的时候,学生给我们的回答竟然是"我不喜欢"。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感到汗颜,感到很失败。这促使我扪心自问: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到底需要什么?
几千年的语言学习,及至几个时代的历次变革,多少圣人贤士的积累,各种各样的读书方法不胜枚举,什么精读、略读、细读……凡此种种,照理说,我们的语言水平、语文素养应该是一代更比一代强,代代辉煌,可是,现实的情况,却有一种"穷途末路"之感。众多教书人心中越来越大的困惑是:如今,我该怎么教语文?
人的生命成长发展,需要种种营养,脂肪、蛋白质之类肯定是主要的,重要的,营养不良,人就会得病;可是也还有许许多多的微量元素,缺乏了,人也会得病。看来对于人来说,脂肪、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同等重要。我不知道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等相比,孰轻孰重?我只是觉得没有学习的兴趣,语文的学习就失去了活力,就失去了发展的生命力。
在课堂上你是老师,我是学生;你是大人,我是小孩;你是主动,我是被动……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你让我怎么学,我就怎么学;你让我怎么读,我就怎么读……可是,关键是"我不喜欢",结果,一切等于零,或者说近似等于零。在学校里,我可以大声读书,出了学校,哈哈,"我的地盘我说了算",那么多有意思的事情,为什么还要读书?没有兴趣去做!
趣味,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或者是肤浅的那种"有趣",笔者认为应该是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一种"向往"和"探究"的心理,是一种阅读的"内在需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和阅读之后可以获得心灵的"震动"。许许多多的孩子,不喜欢语言文学的书,那是因为没有体会到阅读的好处,趣处,乐处,没有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到语言的魅力,没有感受到语言带来的强烈的心理冲击。单是以为为了上学要读书,老师要求要读书,我不得不读罢了。
看过许许多多的名家的课堂教学,精彩的教学设计,睿智的教学语言,热烈的课堂气氛……看后也积极地模仿着去做,可是效果明显不如。一开始就以为自己学识不够,修养不够,领悟不够,后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名师的课堂上,孩子们乐此不疲,兴趣盎然,哪怕是我们自己认为的"差生",也是思维活跃,精彩纷呈,好像中了魔法。原因何在?兴趣使然。从一开始的兴趣激发到课堂过程中的兴趣维持,到课后的兴趣扩展,是兴趣产生了如此强大的魔力,是兴趣使枯燥的变得生动活泼的,使单调的变得丰富多彩的,而名师的高明之处恰恰就在于巧妙地让孩子感觉到了:原来学习如此美妙,原来学习语文如此美妙,原来学习语言如此美妙。而这些也是普通老师最容易忽略的地方,我们醉心于"导入"、"新授"、"练习"、"巩固"、"拓展"等等环节的设计,讲究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却忽略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到"有趣"。
新课标讲到,"要培养孩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从何体现?笔者以为就是喜欢阅读祖国文学,愿意用祖国的文字表情达意,以阅读和使用祖国的语言为快乐。快乐从何而来?就是从我们的语文课上慢慢培养出来,慢慢熏陶而来,我们要引导孩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读书的快乐,感受提说读写的快乐。遗憾的是,目前的语文教学还没有把兴趣提高到应该的重要位置上来。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学校目标,为了完成必考的学习内容,为了把文章讲深讲透,逼着孩子或者诱导孩子去走老师安排好的"道路"。孩子们没有从中感到快乐,没有兴趣去做事,"不得不做",这可能就是目前学生感到压力重的原因之一。语文课上,孩子们可以获得的"快感"太少了,生字错了要挨批,书读不熟要挨批,标点要用正确,句子要写精彩……似乎语文的要求和标准太多,太高,太难,孩子学习语文的过程之中,很难有"成就感",于是兴趣从何而来?有人说,要把学校办成学生的乐园,我觉得更应该说: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习活动的起源,应该是对所学内容强烈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兴趣。笔者才疏学浅,认识有限,但有一点始终坚持,就目前的语文学习现状看,语文教学最最缺乏的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快感",应该是对语文学习的"感兴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