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语文课堂提问设计所引发的思考
(2019-12-06 17:00:34)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吴瑞娟
优质高效的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一贯追求,笔者认为,讲究课堂提问艺术,精心设计卓有成效的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
课堂提问是这门复杂的学问,一直备受大家的关注。笔者在听课过程中观察了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发现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所提问题太复杂
由于课堂提问都是口头的,所以问题如果太复杂,学生就难以听清记清,更无法准确回答,这种提问就是无效的。如教《胡同文化》时,有位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读《胡同文化》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与其他文章比较,它在语言上、构思上、表现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由四个问题组成的,学生很难一下子组织好语言来回答。所以教师提问时,每个问题应该集中于一点,使用尽量少的字眼来表述。
二、所提的问题不是一个真问题
如一位教师在教《项链》一文时,向学生提问:“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件事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其实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根本就没必要去问。又如有位教师在教《我与地坛》时,向学生提问:“文中作者说‘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他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实际上,没有哪位子女会希望自己的父母不长寿。所以,教师提问时应该先考虑一下自己的问题是不是一个真问题,不要无疑而问。
三、不明确自己提问的目的
问题是支持教学过程的工具。提问时应当明确自己在教什么内容,是问识记、理解和应用层次的封闭性问题,还是问分析、综合、评价层次的开放性问题,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漫无目的、信口开河式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大忌。如一位教师在教《牡丹的拒绝》一文时,用多媒体放映牡丹花的图片,然后指着屏幕问:“这是什么?” 生:花。师:什么花?生:牡丹花师:花怎么样?生:好看。 师: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很明显,这里教师提问的目的不明确,其实可以直接问:这些美丽的牡丹花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前面的提问都是无效的,浪费了很多时间。
四、只接受自己期望的答案
当学生的答案与教师期望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应当考虑它是完全不对还是部分不对,应当考虑学生产生这个答案的原因。有时候答案可能出乎教师的意料,但对问题的解决可能是有益的,教师应当注意引导。
五、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在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根本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自己回答了。有时候,学生开始回答了,教师却抢答。比如一位教师教《我与地坛》:
师:大家看看这一段语言怎样,有没有华丽的词藻?
生:没有。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对母亲的深情如果用华丽的语言写,效果好不好?
师:肯定不好。因为那样会使感情显得虚伪、肤浅、矫揉造作,抒情效果适得其反。最真的感情可以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无须画蛇添足。
姑且不论教师讲得是否完全有道理,就他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来说,这节课是很不科学的。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就会麻木,教师就只好演独角戏。所以,提问后,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间的把握十分重要。英国教育家爱德华认为: “教育就是教人思维。”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激疑时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思”。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激疑的方式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创设问题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只有善于激疑,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极大动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学生的思维运动。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教学过程中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就是说激疑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这就需要全方位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艺术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提问获得成功呢?
一、明确目的,综观全局。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特别注意各提问之间的连贯性与逻辑性,既要做到胸中有教材,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既要考虑知识传授的严谨性,又要考虑学生活动的趣味性,既要注意优等生的能力发展,又要照顾后进生的接受能力,在全局观念的指导下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准确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全面落实三维目标,能让学生在兴趣上得到发展,思想上受到教益,情感上得到熏陶,思维上受到启迪,能力上得到提高。
二、切合实际,面向全体。
课堂提问要切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要追求全体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这应该是高效课堂一个最根本的要求。
1、注意提问的严谨与连贯。
好的课堂讲究前后照应,讲究起承转合,讲究生动流畅的美感。而以上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严谨、连贯的课堂提问来实现的。不同的教材应有不同的解读方法,好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教材特色与教者思路的完美体现。听课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提问设计上贪多求全,或抛开教材与学生实际刻意标新立异,虽然花样百出,却让听课的学生甚至听课教师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简直越听越糊涂。因此,要想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痛痛快快,首先教师本身提问的思路要清清楚楚,只有建立在清晰基础上的创新提问才是有效的。
2、注意提问的大小与数量。
课堂提问既要避免不着边际又大又空的“真空”问题,又要力戒琐屑不堪、缺乏思考价值的小问题。大而空的问题往往不能贴近教学目标,学生的答案模棱两可,教师的评价也含含糊糊。这样的问题不但无效,而且会让学生养成囫囵吞枣的浮躁习气。缺乏思考价值的小问题起不到启迪思维的作用,反而会滋长学生不加思考、信口开河的坏习气。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密度,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科学的设计。不少语文课堂不同程度地存在提问不适量的现象:一是表现在问题少而空,课堂气氛沉闷;一是无价值的“问题”满天飞,课堂上问答声此起彼伏,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少。从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后者显得特别突出。多而滥的提问,使教学走入了“牵牛”式教学的误区,学生失去了冷静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提问也因此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3、注意提问的深浅与难易。课堂提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深浅恰当,难易适中。好的课堂提问就像枝头诱人的果实,既非伸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而是跳一跳就能得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不少教师教材钻研不可谓不深刻,理解不可谓不透彻,问题设计不可谓不新颖,最终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发言质量也让人不敢恭维。究其原因是设计提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生估价太高,教师又缺乏铺台阶搭梯子的能力,导致课堂陷入僵局或是成了某几个尖子学生的能力展示台。
4、注意提问的收束与开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笔者认为,高效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热闹的捕鱼场,每个学生都能借助教师发下的渔具与捕鱼的方法捕获水中的鱼儿。捕鱼数量的多少在于个人能力的大小,确保人人能捕到鱼则是教师的责任。课堂提问要能做到收放自如,也就是说在“教方法,发渔具”时要收,收的目的是为了后面的放,为了让学生在自由思考表达的空间里各取所好,自由表现。目前的语文课堂提问走两个极端,一是问题空间太小,教师紧紧拽着学生的思维走,直到走入预先设置的陷阱便算大功告成;一是问题空间过大,学生如迷途的羔羊,四处乱撞、处处碰壁。收而不放的课堂是死板的,放而不收或无法收束的课堂是混乱的,好的课堂应该放得开,收得拢,课堂提问亦然。
三、点拨提问,激起共鸣。
前面说到的课堂提问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大多是课前都可以注意到的,或者说是关于一些静态问题的处理。而真正的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生成性。要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教师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要求教师及时发现并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有价值问题的诱因进行点拨提问,加以重锤敲击,从而激起共鸣、碰撞智慧。笔者前段在听区诗歌教学一等奖观摩课时看到了这样一个片断:教师要学生谈谈对《乡愁四韵》中“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这一节诗的理解时,一名学生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名句进行解读。这样的解读是精彩的,它包含了有效问题的诱因,教师应该及时抓住并进行点拨提问:“酒与水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它们跟人的愁绪之间各有什么联系?古代诗人李白与现代诗人余光中先生都借‘酒’和‘水’来写‘愁’,其内涵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学生在深入理解这一组问题之后,自然也就把握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同学们思想的碰撞与感情的共鸣中,课堂也自然亮点闪烁、精彩诱人了。可惜的是那位老师放弃了这一机会,草草地以“滔滔不绝的江水说明了乡愁之绵绵不断”这一粗浅的讲解抑制了学生的个性,也让亮点与她的课堂擦肩而过。
四、拓展提问,延伸课堂。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仅是一项技术。高效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低效或无效的提问是败笔,而有效提问则能成就精品,锦上添花
例证是不能穷尽的,也无需穷证。但是,这些无不说明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性、技术性很强的学问。教师要使自己的课上得富有生气,一方面要注意灵活运用几种提问方式,一方面又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使提问艺术日趋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