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多棱镜
(2019-12-04 17:09:00)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朱淑静
镜头一:课堂上,老师一发问,问题还没有说完或刚说完便有人直喊答案,或举手要回答。老师一瞧高兴,赶紧指名……
殊不知,老师的提问目的是什么呢?问题面向的又是谁呢?如此处理不就剥夺了其他同学的思考时间与权利了吗?据说有这样一位老师问完问题总习惯说:“请大家认真思考2分钟再举手发言!”他在课堂上如此“布白”,耐心等待,只为能给学生独立体验与思考的机会。此细节足以看出这位老师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同时着力培养学生慎密思考的好习惯!
镜头二:课堂上,老师发问,学生争着回答。老师不亦乐乎“你来,你来!”……
一看那场面热烈积极,气氛活跃。可细心的听者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许多时候后面回答的同学并没有比前面的更高明!有重复答案者,甚至还有更不完整的。答案越来越肤浅,好像只追求与众不同而忽视了答案的最准确性。我不禁疑惑了:底下听者在倾听,在思考吗?不,他们只关注“我来,我来!”他们的听力缺失了!此时老师就需帮助同学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如一、告诉孩子人类为什么长两个耳朵,一个嘴巴,是因为上帝想让大家多倾听!二、告诉孩子倾听不仅靠耳朵,还靠眼睛与心灵!当他人在发言时,我们应注视着他,认真听他的见解并快速做出判断!以便补充或学习!当然老师在学生发言时更应以身作则,能及时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与引导。以评促思,集思广益,达到良好的交流目的!
镜头三:课堂上,老师总习惯性地叫某些勤举手的同学发言。一节课下来,常常有一大堆同学坐冷板凳、溜号……
当然,举手的同学能认真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多一些机会无可厚非,但是课堂上那些不举手的同学呢?老师该如何对待他们?总是不关注他们,会不会恶性循环,让他们养成一种旁观者的惰性心理?他们到底会不会,老师自然也就不得而知。因此,课堂上,老师能否化被动为主动,多关注一下“旁听者”,没准会有令人惊喜的结果出现!
镜头四:在课堂中,常常能听见老师这样发问:“……好不好?”“……喜不喜欢?”“……对不对?”……
虽然这类问题一问出,总能得到热烈响应,可这问题有效吗?能促进学生思考吗?非也!老师是不是只为了实现自己预设的教学环节而多此一举呢?众所周知,问题是教育教学的桥梁和纽带,可如今善问的学生并不多见,是否与老师的设问水平有关呢?
镜头五:当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不上,老师没有鼓励与期待:对不起了,你坐下,叫另一个同学回答。学生回答后,老师也只做简单的评价:“你的回答真不错!”“好!”……若连续叫几个都回答不到点子上,老师干脆自报答案……
如此一来,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一味地向下“问”!学生晕晕忽忽,走马灯似的围着老师转。得出答案就算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了吗?师生的平等对话体现在哪里?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呢?学生俨然成了“信息接收器”了!倘若老师设问精巧,耐心等待,多些引导,试想一下:效果还会一样吗?
管见所及,偏颇难免。笔随心动,全为收获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