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课堂提问的偏向把脉

(2019-12-03 20:39:00)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黄桂林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阅读教学中,为引导学生用心读书、用脑读书、静心读书,从而把书读好、把书读懂、把书读透,精心设问、以问引读、以思促读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些教师因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有所偏颇,致使自己在课堂上的提问有所偏差。

一、浅层互动的偏向

提问是对学生思维和探究欲望的诱发,是以问题的存在价值为前提的。如果教师问无选择信手拈来,问无重点,遍地撒网,问无力度,不假思索,课堂宝贵的时间就必然会消耗在看似热闹的对口表演之中。请看人教版第六册《燕子》的教学片断:

师:燕子的羽毛是怎样的?

生(齐):乌黑光亮的。

师:燕子的翅膀呢?

生(齐):俊俏轻快的。

师:尾巴又是怎样的呢?

生(齐):剪刀似的。

师:这样的燕子给我们什么印象呢?

生(齐):活泼机灵。

师:你们看,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组合成了活泼机灵的燕子,燕子真是可爱!

初看上述案例,师生对话流畅,但流畅的背后隐藏着以下不足:一是缺乏对“文本”的整体理解。《燕子》的第一节,篇幅不长却个性鲜明,语言通俗却内涵丰富,作者借助形象赞燕子,抓住特点写燕子,有声有色话燕子,将形象的美、情感的美、语言的美有机融合。而上述案例清晰地表明,执教者缺乏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深度理解,缺乏对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的引导。二是缺乏对“对话”本质的认识。新课程倡导的对话,要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和文中人物进行情感的沟通,要让学生走出文本,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心灵的交流。上述案例中,由于教师的提问缺乏整体性、诱发性,师生虽在对话,学生虽在表述,但彼此缺乏思维的互动,除了能把课文读一遍外,几乎没有其他价值。其实,执教者可以这样引导:“读了这一节,你眼前一定呈现出了极其美妙的画面,能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大家分享分享吗?”这样,语言文字就能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内化为真切的感受,外化为精彩的语言。

教师如果能从整体上钻研教材,提问的力度就会有效增强,设问的效果就会明显提升,教师所提的问题就能引领学生由最佳路径走进文本、以最快速度走近人物,阅读教学才能真正步入心灵交融、情感共鸣、智慧碰撞的对话境界。

二、就事论事的偏向

小学生解读语言,多以具体的形象为基础。因此,提问要注意思路发散,为学生展开语言探究、、形象构建、情感感悟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感悟语言提供足够的形象支撑,引领他们深切感受语言情境,深刻理解语言意义,深度感悟语言情感。而从教学现状看,不少教师的提问就事论事,缺乏宽度,难以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多角度的探究、深层次的理解,难以透视语言丰富的内涵。如,为了让学生了解人教版第九册《挑山工》中“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的内涵,某教师这样引导:

师: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生:这句话说明“我”需要这幅画。

生:说明这幅画可能画得很好,作者很喜欢它。

生:我觉得作者需要这幅画。

师:为什么作者需要它呢?

生:画也是一种装饰,因此,“我”需要它。

生:作者写文章累了,看看画上的情景,就不觉得累了。

生:作者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了,看到画面上的情景,就不会感到累了。

师:理解得不错。

在这里,执教者试图通过引导,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是为什么学生的理解显得简单、抽象呢?因为执教者的提问就事论事,缺乏必要的发散。学生的理解如蜻蜓点水、难以深入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难以将语言与实际生活有效联系起来。理解案例中的句子,不能靠简单的语言、抽象的概念,而要靠具体的形象、生动的演绎。执教者除了应深入理解文本、设计发散性问题外,还应及时捕捉学生的思路,抓住点拨、引领发散的时机。上述案例中,当学生的理解停在表层时,执教者听之任之,未加引导。如果执教者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放矢地引导,结果就可能不相径庭。如:当学生说“说明这幅画可能画得很好,作者很喜欢它”时,教师可追问:“仅仅是画得好吗?作者更喜欢的是它的什么呢?”当学生说“我觉得作者需要这幅画”时,教师可追问:“作者是画家,得意的作品一定很多,为什么偏偏选这幅画来装饰呢?”当学生说“作者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了,看到画面上的情景,就不会感到累了”时,教师可追问:“作者在生活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为什么看到这些情景就不会感到累了?”对于最后追问,学生也许会有说不完的话:遇到困难时,需要挑山工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精神,以鼓励自己挑战困难;遇到挫折时,需要挑山工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以激励自己坚持到底;在工作马虎、不求上进时,需要挑山工脚踏实地、步步求实的精神,以勉励自己毫不松懈……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和表象积累,使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让学生的思路开阔起来,丰富他们对句子的理解。

三、浅尝辄止的偏向

精神提升和语言发展紧密相连。因此,提问须坚持语言与精神的融合,借助提问,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语言,体会语言对情感凸显作用;深切地感悟情感,体会情感对语言的聚焦作用。不少教师提问时忽视语言与情感的联系,语言探究缺乏情感指向,缺乏生机活力;情感感悟脱离语言依附,缺少必要的根基。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井》的开头写道:“这口井什么时候修成的,已经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了。只有井口那些被井绳磨出的一道道深深的印痕,记载着它的年龄。”学生自读感悟后,某教师这样引导:

师: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我感受到这口井的古老,因为井什么时候修成的,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了,不仅年轻的人不知道,连年长的人也不知道。

生:“井口被井绳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也说明井很古老,印痕很多又很深。

生:我也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井很古老。人家说,滴水穿石,绳锯木断,没有很长很长的时间,绳子是难以在井口磨出印痕的。

师:是啊,这段话写出了井的古老。

原本情真意切的一段文字,经执教者如此“引导”,给人的感觉便“味同嚼蜡”。原因何在?一是教师忽视语言对情感的聚焦。语言与情感是有机的统一体,写文章离开情感表达,语言运用就失去意义;读文章离开情感感悟,语言解读就失去依附。上述案例,由于未关注情感指向,语言探究明显缺乏深度。虽然学生对“井的古老”有比较具体的理解,但未能与作者表达情感聚焦,显得苍白无力。作者叙述的是井的古老,突出的是井的贡献,表达的是对井的敬意。离开了这一点,语言解读就没有意义,就缺乏张力。因此,在学生对句子有了初步的感受后,教师可稍稍点拨:作者为何着力于对“井的古老”的叙述呢?从而把句子的感悟指向情感表达:写井的古老,在于突出井对人们的贡献。这么多年来,它给人们带来甜美和快乐,却没有抱怨,没有表白。这样引导,就能促使学生在语言品析中感悟情感,触摸语言内核;在情感感悟中品析语言,感受语言魅力。二是忽视了情感对语言的辐射。案例中,执教者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阅读,似乎突出了语文本质。其实,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是以具有明确情感指向的言语活动为平台的,离开了情感,语言活动必然单调乏味。如果把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置于精神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感受古井、赞美古井之中理解语言,效率会更高,效果会更好。这样的引导,使语言解读变成了精神活动,学生凭借的是文本的语言,面对的是感人的场景,进入的是具体的情境,表达的是真切的情感。语言解读指向于情感,情感表达借助于语言,这就达到了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同构,促进了语言的深度解读和情感的深度感悟。

四、片面独特的偏向

曾几何时,有人把“狐狸的聪明”(《狐假虎威》)、“狼的高明”(《狼和小羊》)的“误读”,作为“独特感受”的一种典范。虽然随着课改的推进,多数教师对此的认识逐步归于理性。但仍有部分教师为了追求“独特”,千方百计地“启发诱导”学生的另类回答,导致学生的认识偏离了价值导向。请看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守桥部队严惩敌人”的教学片段:

师:仔细阅读了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生:看到我军严正拒绝敌人进宛平县城搜查,我觉得对侵略者就应该这样毫不留情。

生:在敌人进行挑衅的情况下,我军勇敢地进行还击,我感到非常振奋。日本侵略者总认为在中国的土地上可以称王称霸,没想到遭到了我军迎头痛击。

生:我觉得对日寇就该针锋相对、以牙还牙。

师:你们感受很真切。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生:如果敌人真有士兵失踪,我军为什么不让他们去搜索呢?

生:敌人的目的是进城搜索,如果我军让他们进城搜索,也许就不会有双方的冲突了。

师:是啊,你们的见解与众不同。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生:我们没有办法确定敌人有没有士兵失踪。

生:从课文中难以看出敌人有没有士兵失踪。

师: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不去考虑,等课后去查找有关方面的资料。

在这里,教师想引导学生以独特的视角解读语言,其初衷本无可厚非,为什么结果却叫人大跌眼镜呢?其一,教师的引导失度。鼓励超越,并不是处处都超越;呵护独特,也并非时时皆要独特。因此,教师要讲究超越的“度”。上述案例中,前三个学生的发言,对“守桥部队严惩敌人”这段文字已有了正确的理解,执教者却节外生枝,追求“不同的感受”。结果,面对始料未及的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只得草草收场。也许,学生的“偏差”并非发自内心,只是为了迎合教师的追问。什么样的“独特”要去鼓励与呵护,在何时鼓励与呵护,执教者要心中有数,把握好“度”。教师要反复揣摩,深入思考:文本还可以有什么“独特”的解读吗?学生的解读能有什么“独特”的吗?如本已山穷水尽,就无须多此一举;如无须追根穷源,就应该适时打住;如学生的认识存在偏差,就应该适时引领。其二,教师的处理失策。学生的“独特感受”必须鼓励和珍视,但我们鼓励和珍视的是他们敢于“超越”的精神、合理“超越”的智慧,而不是对“独特感受”本身的全盘肯定。对“独特感受”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加以引导。上述案例中,当学生出现认知偏差时,执教者的处理明显失策。事实上,答案就藏在文本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到底日寇有没有士兵失踪?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到合理的答案吗”等问题细读课文。这样,学生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日寇根本没有士兵失踪,如果真的失踪了,可在白天心平气和地和我军交涉,而无须全副武装且气势汹汹。可见,敌人是无中生有,蓄意挑衅。这样处理,纵然学生的“偏差”是虚假的,其“虚假”也会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解读语言、体会情感的重要资源。

五、越俎代庖的偏向

预设的提问,有其既定的目标,生成的提问,有其明确的目标。从教学现状看,不少教师的问题设计虽有明确目标,问题实施虽也指向目标,但问题设计给人的感觉是意犹未尽,目标达成给人的印象是操之过急。请看人教版第十一册《一夜的工作》的教学片段:

师:总理的办公室就在那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里,你们觉得里面的陈设会是怎样的?为什么?

生:我想总理办公室的陈设一定是这样的:下面是高级的地毯,上面是豪华的吊灯,四周是新颖的壁灯,总理用的是高级的办公桌椅。因为他是国家的总理,这是最起码的设施。

生:我认为总理办公室应该有新式的电话、新式的壁橱、新式的桌椅,一切都该是高级的,因为他是国家总理。

师:是啊,在国家总理的办公室里,有这些办公设施是不足为奇的。但是,走进总理办公室,出现在你面前的又是什么画面呢?请大家细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生自读、圈画后交流。)

生:我看到的是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

生:我看到总理办公室的陈设很简单,只有写字台、小转椅和台灯。

师:你们看,我们想像中的陈设是那么豪华,而事实上,他办公室的陈设是这样简单,总理的生活真是太简朴了。

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本想借助一个个问题引领学生登山,可眼看峰顶将至,再走一步便是精彩,却又带学生绕了回去,实在令人遗憾。上述案例便是如此。执教者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的陈设与实际的陈设进行比较,以感受总理生活的简朴,这值得称道。学生凭借想象,勾画出了办公室陈设的豪华,从而与实际情景形成了强烈反差,这是引学生进境、激学生动情、促学生表达的契机。然而,眼看教学高潮将至,执教者却越俎代庖,以简单的讲述替代了学生的言语活动,使整个教学活动黯然失色,实在可惜。如果教师把目标设定为“通过想象比较,感受并讴歌总理生活的简朴,激发对总理的崇敬之情”,引导学生想象、比较后这样追问:“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作者,会对总理说些什么?”这样,学生的惊异、感叹、激动、敬佩之情一定会油然而生,他们一定会神情激动,言语飞扬。此外,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也存在缺失。教师只是阅读问题的设计者和引领者,而不是答案的寻求者和奉送者。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角色上明显越位。如果引导学生想象后这样追问:“想象陈设那样豪华,眼前的陈设如此简单,见此情景,你有何感受?”学生由对比鲜明的形象中生出的独特见解和真切情感,一定比执教者奉送的简单结论要精妙得多。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要体现引导性和发展性原则,要给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