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质课堂提问
(2019-12-03 20:24:10)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刘文璇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活动方式,是知识传授、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是阅读教学的“常规武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是完成教学计划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有一则笑话讲某地理老师见校长来随堂听课,便将地球仪往讲台上一放,问:“同学们,今天教室里多了个什么东西呀?”没想到学生齐答:“多了个校长。”老师急了,又问:“校长是个东西吗?”学生齐答:“校长不是东西。”笑话虽有些夸张,但反映了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只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设计好的“标准答案”上来,问题一经提出,便极尽其“循循善诱”之能事,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仔细分析,这其实是一种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可以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来审视自我角色,并做到正确定位。在此基础上,进行突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教学计划,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启动策略。
一、提问要讲究科学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艺术性,又要讲究科学性。提问的对象应是全班学生,要求提问适度,应克服那种因问题太难而使大多数学生成为旁观者,成为局外人的做法。做到因材施教,难易适宜,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学习的果实。例如《金色的鱼钩》,认识老班长的外貌。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可以提几种不同程度的问题:最易的——老班长的外貌怎样?较难的——老班长的外貌为什会么这样?更难的——从老班长的外貌看,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人?说明你的理由。提问要适度,既要促使学生有兴趣积极思维,又要防止学生望而生畏,挫伤其积极性。同时,提问还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遵循疑——问——思的客观规律,答上或要在学生最近知识发展区里面。既不能太易太简,要难易适度,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事实已证明:没有启而不发的学生,而只有缺乏启发性的提问。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课时,既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知识、经验的实际,既要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开动机器,深入学习,并培养他们独自发现矛盾、提出问题、解决疑难的努力,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
三、提问要抓住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检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尺度,抓住教学要求提问,能使教学不棱不蔓,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要学的新内容上来。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所在单元的重点是“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这就是这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据此可采取如下提问:这篇文章写了几件事?几件事分别说明了什么?把几件事联系起来,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吗?这样既能引导学生逐步概括出文章中心,又教给学生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四、提问要抓住疑难点
疑难点也就是学生对文章某些内容或词句难以理解的地方。抓住疑难点提问,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疑点,突破难点。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这样提问:焦急是心里着急,耐心是不着急,焦急而又耐心,不是矛盾了吗?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焦急是希望早点见到总理的灵车,向总理致哀。耐心是下定决心,不管天多冷、等多久,一定要等到总理的灵车。焦急和耐心是统一的,统一到对总理的爱上。)
五、提问要注重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
构建师生民主合作关系,搭造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平台,重要的是教师充分尊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主导”作用,以平等真诚的感情和态度,成为学生情意的反映者、学生活动的合作者、学生疑难的咨询者,学生才能成为教师情意的感应者、教学活动的参加者、学习过程的亲历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一旦在课堂中形成这种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观点的习惯,学生便常常会不由自主从其他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面对问题,学生不能受其答案的制约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敢于展示自己的主张,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给语文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讲求提问中的艺术。
上述要求要前后联系,应全面把握,不可偏废。如此,课堂提问才能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形成有机完整的系统,取得应有的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