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借助有意错误,促进语感训练

(2019-12-03 13:44:55)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林其雨

一般说来,良好的语感源于对正确、规范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并在积累中不断运用,形成个性化的语感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意创设错误语境,让学生在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中培养语感,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促进语感形成的手段之一。这种纠错性语感训练以词、句的训练为主要方式。

一、误读

倾听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语感训练的有效途径,借助听错读、误读等方式,可以训练学生获取错误信息源,判断错因,思考如何纠错。加强对语境中的词、句的正确把握与积累。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误读读音相近、意义相关或相异的字,以“错”悟“正”,生成正确语感。

如一位教师教学《秋天的雨》一文中“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一句,朗读时,将“小扇子”的“扇”(shàn)误读作shn,又将“扇哪扇哪”和“扇走”中的“扇”(shn)误读作shàn。教师欲“正”先“错”,学生发现了教师的误读后,师生展开纠错性对话。下面是课堂生成的教学片段:

师:是吗?哪个地方读错了?

生:有4个地方读错了,把“小扇子”的“扇”(shàn)读成了shn,把“扇哪扇哪”和“扇走”中的“扇”(shn)读成了shàn

师:谢谢你,小老师。“扇”(shn)和“扇”(shàn)老师为什么会读错了呢?你能说说看吗?(生摇摇头。)

师:好,我们请教一下字典老师吧。大家动手查一查字典,看看同一个字读音不同、意义有什么不同?(生查字典。)

生:老师,我知道了“小扇子”的“扇”是指家里天热用来扇风用的小扇子儿,所以要读作shàn

师:“扇哪扇哪”和“扇走”中的“扇”为什么又读作shn?

生:因为这里的“扇”意思是摇扇子,赶走风,它是一个动作,像这样……(生做出扇扇子的动作。)

生:这个“扇”是动词。

师:你真聪明,知道作动词时,它要读作shn。谢谢大家!刚才你们不但纠正了老师的错误,还借助字典帮助老师弄明白了同一个字的不同意义。

有意误读,是语感教学中的欲擒放纵,让学生给教师挑毛病,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语感训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痕迹的教育是最成功的教育。”学生在高涨的情绪中,积极主动地明读音、悟字意,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正确的语感训练。

二、曲解

课堂上教师的曲解,常常会挑起学生对话的兴致与激情。学生面对教师的曲解,竭力地解释、说明时,思维变得特别敏锐,能有效地打开课堂对话的通道,智慧的火花得以闪烁。曲解给了学生更多感悟、表达的机会,落实了语感训练,让学生成为语感训练的真正主角。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古诗《草》一课时,巧妙地运用曲解学生话意的方法,生成课堂活泼有趣的语感训练片段。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情境模拟背诵: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把诗背给奶奶听?

(纷纷举手):我来,我来!

师:请你背。现在我当你奶奶,不过,请注意,你奶奶没文化,耳朵又有点聋。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花不写,干吗写草哇?

(一楞):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们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生背诗。)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后两句的意思,我听懂了,你看,我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了!

上述这一教学片段,教师多次曲解学生话意,但最为精彩的是于老师有意误听误读,将“枯荣”曲解成“窟窿”(两个词读音相近,意义却大相径庭),让学生识别这两个词的读音,经学生解说加深了学生对诗的理解、感悟,既有诗句的背诵与积累,又有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性表达,真可谓曲出了语感训练的新天地,曲出了语言积累的新方法。

三、遗漏

课本中的语言文字都经过慎重推敲,遗漏关键字句,有碍课文意境的表达、人物性格的展现或事物特点的说明。教师有意遗漏关键性字句,让学生在发现中引起注意,并促其思考:遗漏这些字句可以吗?学生深入思考后,可以撩开关键字句的神秘面纱,体会到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诗意。遗漏,是为了更好地体会与发现。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秋天的雨》时,引导学生欣赏“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句话,用课件展示画面,并在画面上出示句子:“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邮来了秋天的凉爽。”于是课堂上有了这样的对话教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画面,读一读课文中描写枫叶的句子。(生自由朗读。)

师:看大屏幕,读一读上面的句子。(生读句子。)

生:老师,上面的这句话少了“飘哇飘哇”。

(惊讶):真的吗?大家读读课文,仔细对照对照。

(多人):老师,上面的句子,是少了“飘哇飘哇”这个词语。

(羞愧):唉,老师也粗心了一回。大家说说看,这个词能不能漏?我很想听听,你们的理由是什么。(课堂沉静了一会儿。)

生:从大屏幕上看,枫叶是在空中飘的,没有了“飘哇飘哇”,大家以为枫叶还挂在树上,或者已经落到了地上。

师:你看得真仔细!

生:邮票把秋天的凉爽邮来了,如果枫叶不是在飘,怎么会把秋天的凉爽邮来呢?

师:说得有道理!

生:“飘哇飘哇”说明枫叶飘得很辛苦。

师:除了辛苦外,还表现什么?

生:它飘的样子很美,很好看,就像蝴蝶在飞舞。

师:你的想像力可真丰富,从“飘哇飘哇”想像出了枫叶飘舞的优美姿态。

生:用上“飘哇飘哇”这个词语,说明枫叶很轻、不重。

生:“飘哇飘哇”说明枫叶来到这儿真不容易,飘了很长很长的时间。

师:同学们,老师听明白了,这个词语不能丢掉,看来,老师得改改这粗心的毛病。(师在课件上添上“飘哇飘哇”这个词。)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句子。(生有感情地朗读。)

有意将关键词遗漏,并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揭教师的“短”,引发了学生对“飘哇飘哇”一词的深入探究,学生个性化地与课件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披文以入境,学生的体验性朗读将自己的体会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四、造错

教学中,结合具体语境,有意制造错误,这些粗看不易发现、细瞧才能识别的错误,让学生用心识别,他们自然会乐此不疲。语感教学中,抓住词句中的关键字眼,利用谐音、形近等特点造错,旨在让学生发现错误、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在比较中体会改错的意义。造错是为了发现与体验,感悟与生成,让错误生成美丽,让美丽生成课堂风景。

如:一位教师教学《颐和园》一文,教学第三自然段,体会了昆明湖的平静、碧绿之美后,用课件在大屏幕上出示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接着,让学生在朗读后谈感受,在教师的预设之下,课堂如是生成:

师:同学们可以联系上下文,结合屏幕上的句子,谈谈读后感受。

生:我从“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一句,体会出湖面水平如镜,没有波纹。

师:还有吗?

生:我觉得湖面及四周都没有风,所以湖面很平静。

师:你体会出船过湖面不留痕迹的原因是没有风,很好。还有吗?

生:游船、画舫很轻,所以船过后,水面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生:老师,我发现你上面写错了一个字?

(惊讶):嗯,哪个字错了?你大胆说说。

(自信而大声):划过的“划”字打错了,应该是“滑冰”的“滑”。

师:游船、画舫是船,划船是个动作,所以该用“划”,没错啊!

生:课文是用“滑冰”的“滑”。

师:课文也有错的时候,也许是编辑编错,也可能是排版印刷的工人弄错了。那,这样吧,大家讨论看看,在这里用哪个“huá”更好?

生:用“滑冰”的“滑”,因为用“滑”说明湖面很平静很光滑。

生:我不同意,应该用“划船”的“划”,平静的湖面,没有用桨划,船不会走,用桨划后,水面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是因为作者站在高处、远处看,所以看得并不分明。

生:应该用“滑冰”的“滑”,因为前一句话,作者把湖面比作“镜子”、“碧玉”,镜子、碧玉的表面都是光滑的。

生:我同意,如果用“划船”的“划”,那么这面美丽的镜子就会被划破。

师:刚才,大家联系上下文,又结合本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看来,得改成“滑冰”的“滑”。

教师故意造错,引导学生发现与探索,给课堂注入一泓活水,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张力,学生在探讨中深入地体会到了“滑”字所表现出的美好意境,既习得了语感,又体验到了语言美、情意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