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聚焦课堂提问,反思阅读对话

(2019-11-30 16:42:13)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董艺

一、聚焦提问:

镜头一:

在一次阅读教学观摩课上,一位教师上《春雨的色彩》一课的教学片段:

学生熟读课文后

师:课文写了哪些小伙伴?

学生纷纷举手,非常踊跃,有人等不住干脆喊了出来:小燕子、小麻雀、

小黄莺……

师:这些小伙伴们在干什么?

生:他们在争论问题。

师:他们在争论什么问题?

2:他们在争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

师:你赞成谁的说法?

生(争论):小燕子、小黄莺、小麻雀……

师(分别给学生戴上相应的头饰):小燕子、小黄莺、小麻雀们,现在请你们说说各自的理由吧!

学生据理力争,阐述各自的理由。

师:你们觉得春天还会有什么颜色呢?

……

镜头二:

在一次校阅读教学研讨课中,一位老师上《燕子》一课的教学片段:

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后,

师:这段共有几句话?

生(齐喊):3句!

师(指名读第一句):“落”能改成“停”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落”写出了燕子飞行疲倦了休息的样子,体现了由动到静的过程,“停”没有这样的效果。

师(指名读第二句):“痕”能改成“根”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痕”说明了作者是从很远的地方观察的。

师:(指名读第三句):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比喻。

师:把什么比做什么?

生:把燕子停在电线杆上比做正待演奏的曲谱。

师:正待演奏的曲谱是什么歌呢?

……

镜头三:空白

在此次关于“课堂提问”的调研活动中,我们本希望从中拍摄几个学生提问的精彩镜头向大家展示一下,可惜这一愿望最终没能实现。

二、案例分析:

1、思考的空间有多大?

在专题研讨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象“镜头一、二”这类改“满堂灌”为“满堂问”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我们用录像拍摄下几位教师的教学全程,并将教师的提问全部罗列出来,发现其中一位教师一堂课竟提了60多个问题,另一位教师情况稍好,但也提了49个问题,这种状况值得思考,教师是否有必要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其实老师提问数量过多,容易使课堂教学变成教师进行提问表演的舞台,细小而繁多的问题会使学生陷入问题的海洋,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如果此种状况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依赖,学生不愿意也无须动脑筋,最终会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丧失。以镜头一为例,如此“满堂问”看似为学生指明了思维的方向,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在这热闹的背后,究竟有几个学生能真正感悟到“春天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呢?即使少数幸运的学生有了这种表演的机会,他们思考的空间又有多大?如此问题,不要也罢!

2、互动交流有多广?

在现代教学中,交往的意义日渐彰显。何谓交往,简言之,就是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为达成某一目的而进行协调、沟通,进而达成共识和联合。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虽说教师问学生答不失为“师生互动”的一种方式,但是象“镜头二”这种乒乓球似的师生来往是真正的互动吗?从课堂中教师的表现来看,教师的地位还是坚不可摧,高高在上,主宰课堂,学生受教师的支配,主体性没有充分得到发挥,所谓的互动只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的思维总是跟着老师的问题走,其目的也只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罢了。

乒乓球式的单向交往,索然无味!

3、问题意识有多深?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

一位正在美国顶尖大学攻读博士的中国科大留学生曾对一名记者说:“读美国研究生后,发现自己最缺少的是如何思考,如何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过去从小到大的环境里,被要求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书本那样写,老师那样教,考试也将那样考,久而久之,我不再怀疑,不再反问,因为我从来不知道还需要另一种摸索和思考的方式。”

课堂上学生没有问题,提不出问题,是不是意味着学生已经丧失了提问的能力?回想一下我们的孩子,三四岁时,他们天天都有问不完的问题;上了幼儿园,孩子们的问题仍然挺多;可随着年龄的升高,他们的问题却越来越少,直至没了问题。面对这种现象,反思一下,教师有没有责任?

问题意识,想说爱你不容易!

三、思考与建议:

1 转变教师观念,让学生敢想

新课程中,关于知识观和学生观的定位,必然要求我们重新定位教师的理念。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就教育的发生来说,教育者不过是一种“工具”,受教育者应是教育的主人。现代教育视野中的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 “平等中的首席”,是一个促进学生有效建构意义的“协助者”。不妨作个有趣的比喻:我们把教师比作“婚姻介绍人”,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进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作为介绍人,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该避让的就要避让,不要过多地居间聒噪,喋喋不休。只有当交流的过程出现了“故障”,介绍人才出面帮助排除。教师唯有从台前退到幕后,才能真正营造一种轻松、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任由学习者的思维灵动与飞扬。

2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可想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总喜欢把问题掰开揉碎,讲深讲透,学生不用动脑子就能听明白,这样的课被认为是好课。这实际上是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思维的一种惰性,他们不需要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是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创设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并能积极主动的思考。如特级教师徐善俊在教学《将相和》中“渑池会”一段,只提了两个问题:(1)秦赵双方是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2)赵国在渑池之会的胜利归功于谁?由于这两个问题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学生很快进入 “问题情境”

在“镜头一”中,教师如果能从整体上把握,将它设计成一个开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学生熟读课文后):你认为春雨是什么色彩的?把你的想法告诉小伙伴,并听听你的小伙伴是怎么认为的好吗?

(四人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师:想把你们小组的交流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全班交流。)

在这种真实、开放的问题情境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感觉,所以汇报的内容也将丰富多彩。在理解、体验、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童真、童趣,使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3 搭建互动舞台,让学生会想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取得这样重大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里的“巨人”确切地说是“大众”,在借鉴、修正前人对世界的认识成果并加以整合和磋商的过程中才产生了创造性建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理解,离不开与他人的协作,只有在协商、交流、反思的过程中,在整  合他人想法和自我建构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发展。

伟人如此,生活如此,课堂更应如此!

现代教学论明确主张师生之间应进行全通道式的多项交往。它强调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更强调生生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把师生之间的问答变成同学之间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之间的互动”才堪称真正的“师生互动”。如 “镜头二”中,教师完全可以放弃 “一问一答”式的单向交流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划出喜欢的词句-----说说理由----学习交流----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与生动性。只有在真正的互动交流中,学生才能不断产生思维的碰撞,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也只有在真正的互动交流中,学生才能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4、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善问

美国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勇于标新立异的科学精神,需要教师去精心培育。

反思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以解决问题为终极目的,让学生带着“?”进教室,带着“。”出教室。出了教室,似乎就达到了教学目标。于是乎,有人这样评价我们的教育:“在美国是将没问题的孩子教得有问题,甚至连教师也难以回答,作为成功。而在中国,却是将有问题的孩子教得没问题了,作为我们的成功。”我想正是由于这种忽视问题意识的教育观,才使得我们的孩子跟人家的孩子相比,多了一些共性,而少了一份鲜活的个性;多了一些惰性,少了一份创造。

关于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在这里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1)“扣眼”——从课文的题目质疑。

课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抓课题质疑,能够纲举目张。因此,在教学一篇课文时,我们应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从课题入手质疑。

2)“点穴”——从内容的关键处质疑。

课文内容的关键处,是升堂入室理解课文的锁钥,是牵一发动全身之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内容的关键处质疑,这样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牵藤”——从课文的反复处质疑。

有些课文,作者为了强调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文中重复出现。可引导学生循着线索,牵藤取果,充分体验作品的感情内涵。

4)“比较”——从内容的对比处质疑。

有些课文的内容,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内容对比之处,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对比处质疑,使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匠心,文章的精华。

5)“揭意”——从内容的含蓄处质疑。

文中某些句子语意含蓄,含义深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内容的含蓄处质疑,有利于攻破难点。

总之,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加强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十分重要。一堂课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