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课堂提问方法

(2019-11-25 19:17:54)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讲究课堂提问艺术。高明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问题策略来推进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就常见的几种高效的提问设计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设疑式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学生在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来并不说明他们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老师积极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许多教师采用“空白设疑”课堂提问法,如将《变色龙》的“变”字,《愚公移山》的“愚”字等课文的关键处,作为明知故问的设疑空白点,(A、变色龙在“变”中又有“不变”,这不变的一点是什么?B、愚公“愚”吗?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引起学生探究和讨论的兴趣。

通过短兵相接的刀枪唇剑,学生悟出:A“变色龙”多变、善变但媚上欺下的本质不变的道理;B愚公移山的方式之愚,但精神不愚的结论。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学生的发散思维、辩证能力得到充分锻炼。通过设疑,不仅使学生深入领会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和社会意义,而且培养了学生从无疑处生疑,从字面、字缝、字背、字外上下求索去学习语文的治学本领。

2、想象式

学习《捕蛇者说》一文,在通过对比提示文章的主题后教者可宕开一笔提问:“蒋氏说他的乡邻要么死了,要么逃了,死了不谈,逃了的人后来会怎样呢?”有的同学说,逃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净土去了;有的说,逃到廉官执政赋税较轻的地方去了;还有的说,逼上“梁山”揭竿起义了。学生通过踊跃发言,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作品本身的空白。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题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求异式

一位老师在上《扁鹊见蔡桓公》时,针对文中刻画两个人物用意的看法时说:“同学们说刻画两个人物的用意是形成对比,突出蔡桓公这个讳疾忌医者的可笑、可悲、可叹的形象很有道理。但是同学们能否换个角度,用今天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评价这两个人物呢?有个学生发言讲道:桓公盲目自信而死固然可叹,但作为医生扁鹊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没有尽到救死扶伤最大努力,规劝力度不够,方法也呆板,有臣卑思想。这个提问的设计鼓励学生勇敢地反驳前人的定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推陈出新、标本立异。虽然见解稚嫩,但学生的求异思维、不盲从、不迷信的独立个性得到张扬。求异式的提问体现了训练学生求异思维、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

4、迁移式

《最后一课》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小弗郎士趴在自己的课桌上感受最后一课的庄重和严肃。当韩麦尔喊他起来回答问题时,他窘态十足。这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你在学生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是怎样面对的?老师的态度如何?”这个提问将课文的学习迁移到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样把语文学习引申到广阔的生活层面上,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产生的共鸣、感悟、联想倾诉出来,使学生产生新的求知欲。这种迁移式的提问面向全体,使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激发学生留心身边的小事,积累生活素材,勤于观察周围事物的欲望。同时学生将讲述的故事迁移在作文中会使作文真实生动、朴素充实,进而形成宝贵的文风。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只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课堂提问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