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简单单教语文

(2019-11-25 13:13:56)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教学中不要硬给语文课加码,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

语文课要化繁为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所以,要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这十字真经。做到“目标集中”、“任务单一”、“要求明确”、“训练落实”。所谓“简洁为美”意在于此。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哲人把小孩、物理学家、数学家同时请到一个密闭的房间里。黑暗中,哲人吩咐他们:“请你们用最廉价又最能使自己快乐的方法,尽快把这房间装满东西。”物理学家马上伏在桌子上开始画这个房间的结构图,然后埋头分析这个季节哪里光照最佳的方位,在哪堵墙哪个位置开扇窗最合适。草图画了一大堆,绞尽脑汁的物理学家还是不能确定在哪堵墙上开窗,他陷入了深深的苦脑中。而数学家连忙找来卷尺丈量墙的长度和高度,之后伏案计算这房间的面积,又在苦苦思索能用什么最廉价的东西恰到好处地把房间迅速填满。只有那个小孩不慌不忙,他找来一根蜡烛,从口袋里掏出火柴点亮它——昏暗的房间一下子明亮了。在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还皱着眉头设计种种方案时,小孩已经在屋里围着摇曳的烛光幸福地跳舞和歌唱了。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看着盛满烛光的小屋,看着那个不费吹灰之力就简简单单获胜的小男孩不禁面面相觑……

多么睿智的孩子啊!他所采用的这种方法是简单的,廉价的,更是有效的。然而,这种简单的方法带来的结果却是不简单的——烛光摇曳,满屋清辉。既显温馨,又很浪漫,让人感到无比快乐……

语文课,简单而不简约;语文 智慧沟通的课堂

好课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平等对话。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间的桥;绵绵细雨是天地之间的桥;缕缕阳光是天宇和地球之间的桥;那么,浓浓情感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对话的桥。好课中,教师真诚地把学生看作心灵上的朋友,学生忘情地把教师当作灵魂中的亲人。

我读过这么一个感人的事例——一位教师在教师节前夕的一次作文中,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硬纸板上画着一双皮鞋。”下面写着:“老师,这双皮鞋送给你穿。”

批改作文的时候,李老师读到了送鞋的理由:

“别人都穿着皮鞋,老师穿的是布鞋,老师肯定很穷。我做了一双很漂亮的鞋子给他。不过那鞋不能穿,是画在纸上的,我希望将来老师能穿上真正的皮鞋。现在我没有钱,因为爸爸下岗了,妈妈出走了。我穿布鞋,同学们都说我家穷。以后,我有钱了,一定会买一双真皮鞋给老师穿。”

讲评作文的时候,李老师拿出“礼物”,宣读习作,并意味深长地道出了心声:“脚上穿着布鞋,心里却装着别人,是最让老师感到幸福的!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能给予就不贫穷!”

这就是教师与学生智慧的相互牗启。它不仅使学生用外在的眼睛看到了现象,而且用内在的眼睛看到了意义,进而使意义积淀为学生心灵的财富。

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让课堂成为一种享受。

镜头一:“比比谁坐得好”

上课伊始,教室里鸦雀无声,教师站在讲台中央,环视教室一周,然后微笑着说:“第……组的……同学坐得最端正,最有精神。”顿时,孩子们象得到一种感应,于是整个教室里的学生个个腰板笔直,正襟端坐。临近下课,师生又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来评比本节课最守纪律的个人和最守纪律的小组。这种“热情”将一直延续到孩子们的课间活动,倒是语文课中那一个个有趣的话题似乎无人问津了。

思考:小小年纪的孩子,就在这种“严格”的课堂纪律约束之下,欲动不敢,躯体被禁锢了;欲言不能,思维也被禁锢了,一节课下来可谓是身心劳累。难道语文课的乐趣就是“比比谁坐得端正”“谁最守纪律”吗?

镜头二:精彩的旁边不是“平淡”

课堂讨论中,教师运用延迟评价策略,“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等学生相继发言后(请注意:发言者中一定有一位学生的答案和标准答案相近),教师总爱问:你们觉得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谁的最精彩?可以想像在教师心目中认定的最精彩者此刻是一脸的灿烂,而其它发言的学生则悄悄地低下了头。

思考:问题讨论时,一定要有标准答案吗?标准答案一定就是最精彩的吗?语文老师看重的是僵化的答案,还是参与讨论的人?老师的心中装着每一位学生了吗?是不是每一位发言的学生都在老师的心中有一个合适的评价位置了呢?遗憾的是教学中老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否”。其实在教师认定的精彩发言旁边,不是平淡,而是一个个智慧精灵的闪现,而这些却被一个“精彩”无情地否定。每个孩子都应有属于自己的一份“精彩”,语文老师千万别把孩子们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

语文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去尽情释放、洒脱驰骋。解放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由地动起来,不在乎是否坐得整齐;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自由地探索起来,不在乎答得是否标准。语文课应处于一种有序和无序的中间地带(学习目标的有序和学习过程的无序),一个教师,五六十个学生,心好象融在一起,忘记了身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语文课堂追求的就是这种“形散而神聚”的氛围,教师对学生没有太多的限制,学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时间,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的权利。语文课堂追求的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别开生面地提问,妙语连珠的讲解,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地迁移。语文课应该成为师生共同享受的天堂。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课堂——他说: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过多表演自己。有些感情是教师自己的,不是学生的;有些精彩的话语,是教师自己讲出来的,也不是学生的。真正的课堂,应该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学生的语言、思想、感情才是真实的,真实的才是精彩的。勉强地给予学生的课堂永远是虚假的课堂。就像塑料花一样,只可以看看,是闻不到香味的。我是这样理解的,所以把很多时间给了学生,把很多精彩发言的机会给了学生,我们的课堂要真正成为学生主宰的课堂。正所谓俗话说:“宁要真实的缺憾,不要虚假的完美!”所以,在他的课堂上,你会发现,他在指导学生读书,特别是在让学生静静地读整篇课文的时候,都用了很长时间,让每个同学都能读完,而且,还能回过头来再读一读。让学生在自由、等待中享受课堂。

让课堂成为宽容的处所 让学生在愉快中度过

有这么一个例子:国外有位美术教师讲评学生“画苹果”作业时,发现有一位学生把苹果画成了方形,于是便询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学生说:“我在家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一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烂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的,就不会掉下来了。”老师听了非但没有责怪,还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苹果本是圆的,画成了方形,已经脱离了实际。而这位老师却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说出了画方苹果的原因,并且鼓励学生“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这样的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创新。我们应该从画方苹果的故事中得到启发:教师评价学生,对其不足,既不能漠视不理,也不宜斤斤计较,要在学生不足的背后看到“亮点”——朗读不流畅,但可能声音宏亮;说的不完整,但可能思路独特;写的不工整,但可能内容具体……

有人说:“看学生要用两面镜子”——看问题用“凹透镜”,看优点用“凸透镜”,并且要时时记得: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亮点,要在评价中让学生身上的每一个亮点逐渐亮起来。一个亮点就是一次成功,就是一份自信,就是一回期待。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孩子的智慧与理想的亮点,让无数个亮点汇聚到一起,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燃烧,照亮全班,让整个语文课堂在孩子们一次次成功、一份份自信、一回回期待中愉快的度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