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精神发育储备食粮
(2019-11-24 20:15:13)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学应达到的目标,如何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呢?试谈几点浅见:
一、师生共读
也是苏翁的话:“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你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确实,如果没有成人的身教,想让阅读成为孩子的精神需要,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自己的手不释卷,对学生就是一种不教之教。
早读课时,教师执一卷,在班上无声翻阅,于学生是一种示范;阅读课,把适合于学生读的书推荐他们,对他们是一种引领;随时,把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和学生分享,更是一种激励!
想起和学生一起读《窗边的小豆豆》、《捣蛋鬼日记》的故事,我们一起度过的愉悦时光,让我和学生都那么难忘,他们在日记中还屡屡提起。
二、推介好书
有了读书的愿望,还要有适合于学生阅读的书。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许多多高尚的人谈话”,反之,如果读的是不健康的或不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只会让他们兴趣索然,甚至“近墨者黑”,更别说什么为“精神发育储备食粮”了。
因此,我们要让阅读“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就得给孩子推荐适合于他们阅读的书。在农村学校,由于学生受条件所限,他们不可能自己购买到合适的图书,就只好由教师帮助他们购买。
我就帮学生买了很多适合于他们阅读的书,除了有《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中提到的大量的童话、寓言,故事外,还有很多“整本”的书,如:杨红樱和秦文君的校园小说;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小王子》、《窗边的小豆豆》、《草房子》、《小英雄雨来》等等;当然少不了文学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等。这些书先由购买的同学阅读,又鼓励他们捐给班级图书角,这样全班同学基本都可以读到。
如果只是放任自流地让他们有什么读什么,我估计我的学生到现在为止读得最多的还是各类作文选。而现在,因为这些好书的介入,欣喜地看到,很多同学已经把阅读视为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一个真正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
三、走向家庭
课外阅读的时间大多还是靠课余时间,因此,让阅读走向家庭就显得格外重要。由于农村学生大多是邻居,家离得近,我就因地制宜,让学生就近组成“读书小组”,多则五人,少则三人,让学生在家里与同学交换自己的课外书,交流阅读心得,把自己读到的精彩的片段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等等。有时,我还利用家访时间,参与学生的课外阅读小组交流。这样做的目的,其一是让学生觉得有情有趣,把读书视为一乐事;其二是想让家长也尽可能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
把课外阅读视作是为孩子储备精神食粮的工程,持之以恒地创设条件,营造氛围,开展活动,总有一天,你将欣慰地看到:阅读,已是学生自觉的行为,精神的需要!【9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