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问题的激发成为课堂的催化剂

(2019-11-22 20:15:50)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面对经过人类长期积淀的间接经验的接受过程。让学生快捷的理解这些成果,无疑是一条高效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途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意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新的、有趣的、不同与别类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促进学生把知识学活。

要提高教学实效,首先必须发展学生,只有发展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力,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实效,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大多数伟大的发现都应归功于问“为什么”,而一切伟大的智慧都在于逢事能问个“为什么”。我们说,能积极主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固然是高明的学生,但能创建性的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更是学生素养的综合表现。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高效的问题呢?我认为应该在一定实践基础上才能产生。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对知识有了一定掌握之后,才会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进而再去发现新知识加以应用,而知识也只有在应用中才会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知识,那么如何让学生把知识学活,把知识用活这个问题就会出现了,并理应由教师解决。其实并不难,一个认真的思考、一个精心的准备、一个简单的 设计就能解决,当学生在学习图形面积的时候,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小的物体的面积,如:书桌,书,文具盒,手工纸等物体的面积,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当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地测量而又能灵活计算时,我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鼓励他们计算教室的面积。因为是自己动手、自己解决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为了加强知识的弹性,我又引导学生提问题,居然有学生提出——如果用600×600的瓷砖铺地,需要多少块儿?(而这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让学生去测量、去思考)。由于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要尽量使其灵活,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度,更能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本质,同时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学风,把知识学活用活。

二、问题现而不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当问题出现时,师生共同问个“为什么”,巧妙地运用它,而不是过早地给出答案,可以受到事半功倍之效,能给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让其成为教学的契机。

有时学生的思想深处的确有依赖性,记得在讲面积的时候,曾有过这样一道题:要切一块铁板长、宽都知道了,可是学生还是将目光投向了我,我并没有把知识的结果告诉他们,而是让学生动用手中的文具想一想,面积到底是什么?在学生演示的过程中,在小组验证后,结果出来了,我想这样得来的答案会永远印刻在学生的记忆中。是他们在合作中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与人合作的幸福。

可见,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需要灌输的答案,而需要呵护,需要正确的引导,尤其需要帮助,需要学法指导。而我们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如果能从学生发展角度,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引发思考,会思考的外部环境,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定切实的帮助,学生那一点潜在的能力将得到初步形成,课堂实效也一定大大提高。

在教学《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有的老师喜欢开课就拿出杨梅实物让学生观察,学生很快认识了杨梅,可我认为这样做脱离了文本,没有让学生自己在品读中发现的有意义。我在教学此刻时,把问题先抛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谈谈对杨梅的认识,先在组内说,然后把各自的答案写在黑板上,接下来学生就发生一次激烈的“争执”,对黑板上的认识有不同的看法,而这些恰恰就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如果把这些弄懂、弄通,这节课也就顺利完成了,对于学生的疑问,我不去解答,而是通过引导他们再读课文,细读课文,让学生在小组内证明自己赞同的认识,然后去通过组与组的交流得出正确的认识。最后,我把真正的杨梅拿到他们眼前时,他们既兴奋自己的认识是对的,又为作者能 描绘出如此逼真的杨梅而赞叹不已。

三、把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功”课堂上除了教师必要的讲、学生必要的读练之外,还应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问“为什么”,时间和空间是必要的保证。

在听一位老师讲《跳水》一课时,学生读完课文后,他让学生谈谈自己都读懂了什么,可是学生的兴趣并不高,课堂气氛低落 ,于是,那位老师马上调整设计方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并适当的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出了几个问题:

1、当孩子站在那么高的桅杆上会有什么感受?

2、如果我是船长,我会怎么想,怎么做?

3、如果我是记者,我要如何采访,我要提什么问题?

请学生提问后,全班学生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一下子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此时成了学生的快乐天地,而老师则被闲置一边了。

就这样巧妙地把学习内容建立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上,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时间,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进行学习与探索。并能在成员合作中完成任务,主动获取知识,使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提高。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合作探究中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知识在动态中得以生成,在生成中解决问题,注重知识获取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课堂是知识的产生地不是知识的终结地,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不是学生学习的支配人,问题是课堂的催化剂,只有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这些才能建构有效的课堂,让生命时时创新飞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