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知问题,何来答案

(2019-11-22 20:13:22)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律系教授艾德恩凯迪博士教书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每学期他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总是先在黑板上写下两个数字:42。然后问学生:“结果是多少?”许多学生争相作答。

有的说:“6。”他摇着头。

有的说:“1。”他摇着头。

最后有人得意地说:“我知道了,是8。”他也没点头。学生很纳闷,凯迪博士说:“你们根本还没有问这是个什么题目,是加法、减法还是乘法或除法。你们不了解问题,又怎么能说出真正的答案呢?

我们常常也是如此。在还没有弄清问题之前就急忙下结论,又怎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呢?早几年,颇为流行一种说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由于“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在我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因此我们不断地抨击思维僵化的套路,鼓励学生能够从事物的不同角度进行多维思考,进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发散型思维方式往往被我们誉为“创造性思维”。

有一个被引用频率很高的经典例子:一位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时,提问:雪化了后,变成了什么?学生回答,有的说变成了冰;有的说变成了水……教师一一肯定。而当一个学生回答说:雪化了,变成了春天。于是教师予以了否定。这位教师的一句否定,立即招来谴责之声,有的说,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教师扼杀了,有的说学生回答中的诗意被教师消解了,有的说,学生积极性被打击……诚然,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殊不知,只强调了答案的多元性,而漠视问题的指向性,即使你有成百上千种答案也许都是于事无补的,指鹿为马、南辕北辙的答案不仅不能予以肯定,还应在学生的认识模糊之时毫不犹豫地指正。况且,发散性并非思维的唯一特点,归一、集中、批判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的是根据情况来解决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但你必须从这多种答案中筛选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最佳答案。

如果教师把学生限定在只是追求理解,而放弃判断、评价和批判,那么最后学生们获得的知识实际上是妥协的结果,这实际上导致的是对科学本质的背离。学生如果在语文课上说成“雪化了,变成春天”,自然是可以肯定的诗意的表达,但是,如果学生在物理课上也不分青红皂白地如此表达,至少是不知物理常识和不符合正常逻辑的答非所问,等着你的不是赞美,而是一个毫不留情的红叉,“止增笑耳”。尤其在今天科学主义备受抨击,人文主义思潮甚嚣尘上的语境下,我们需谨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答案并非越多越好,而要看你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不知问题,何来答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