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发问技巧
(2019-11-21 19:49:35)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罗贤辉
“问”即是提出问题,是教师在教学中所必须使用的基本技巧。问题的恰当与否,影响到学生的反应甚巨。有效的发问技巧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训练,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成功教学的基础。
有专家分析,依据思维的性质,可将问题分为“软性问题”和“硬性问题”,即“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软性问题如:哪些颜色可以使你有温暖的感觉?这种问题不强调唯一的标准(正确)答案。硬性问题如:这是什么颜色?这种问题往往只要就已知或既有的知识中选取或判断一个正确的答案,不求新求变,较墨守成规。
由此可见,教学中的硬性问题重在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奠定基础,而软性问题却可激发学生的想像及发散思维,逐步形成开创性的、自主的、开放式的思维品质。那么,软性问题的编制策略,即创造性的发问技巧究竟有哪些呢?
一、引导进入情境,拓宽想像空间
想象是一种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它能跨越时空,超越时下的情境,自由的跳跃。对于学生来说,它是一种优秀的且在完成学习任务中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某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很容易就能将学生带入文中情境,打开想象之门。如教学《丰碑》一课,在讲读到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丰碑”一词时,教师让学生说出了这个词的本意后,又进一步问:“如果让你为这座‘丰碑’刻上一段碑文,你会写些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有的说:“您把死留给自己,把温暖送给别人!”;有的说:“您和日月同光,您与雪山长存!”,孩子说得多好啊!在教师的巧妙发问下,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融入故事人物的中间,在理解课文、感受气氛中发挥想象,不仅拓宽了想象空间,而且通过想象进一步加深了课文的理解。
二、涉入情感话题,达到自主学习
人们常说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动物。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文中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内心活动,景色的四季变化等等,并随之情感发生着变化。这一变化是在感知、理解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教师如能抓住这一瞬间的情感变化,或者有意识的引领学生情感变化,并让学生将其表达出来,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西门豹》中“惩治巫婆、官绅”一部分时,支玉恒教师设计了五个问题:读完课文后你痛快不痛快?生气不生气?佩服不佩服?有没有同情?还有没有感到奇怪的地方?这五个问题,显而易见,都是围绕心理感受展开讨论的,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也十分尊重他们的独特见解,并一一给予肯定。这样发的发问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大胆地学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思维的技巧和阅读的方法。
三、引导发现学习,倡导独立思维
学生虽说是知识的接受者,可更是教学中的主体。如何挖掘他们的潜力,体现其主体地位,促其养成独立思维的习惯,是教师应该特别思考的。
近来听课,我发现许多老师特别喜欢问:“你懂了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独立思维的一种发问技巧。再者如支玉恒老师在教学《西门豹》时,首先告诉学生他会提五个问题,可会哪五个问题呢?他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猜猜我要提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可谓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们绞尽脑汁设想了许多问题,如“西门豹是什么人?他是怎样惩治巫婆、官绅?该如何给课文分段?主要内容是什么?……”支老师的一个近似游戏式的发问引得学生自己跟自己“捉迷藏”,自己设局,自己寻得解答。而恰恰因为捉了一回“迷藏”,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问题,并尝试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去学习课文内容。
四、引导斟词酌句,鼓励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旨在打破思维定势,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不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品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词句进行斟酌,能激发他们求异的欲望。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提到“要是能把他它画出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 ……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鼓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如何引,仅看教学的手段征与主法,巧妙的问题更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素质。不过,我们应当注意肯定和支持学生的独特见解,并给予鼓励和赞美。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达到发问的最初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