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课堂究竟发生了什么
(2019-11-20 17:28:07)
标签:
课堂教学教育 |
分类: 教学研究 |
贲友林
谈及课堂,我们头脑中浮现的是什么呢?凝神屏气的紧张,乱哄哄的吵闹,还是幡然醒悟的欣喜?或许,这些都有。
课堂,有人一心向往,有人避之不及。但有一点,大家都认同:课堂的质量,影响甚至决定教师教育生活的质量。
特级教师贲友林说:思考课堂,需要对我们熟悉的课堂进行透视,就像我们到医院体检时的一项检查,当我们对课堂进行透视时,发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
你的课堂决定你教师生活的质量,今天,好老师寒假学习营第五课是贲友林老师带你透视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课堂,听听他是怎么为你的课堂把脉的吧!
小编做了些精华摘录,如果你觉得还不够解渴,可以看文末扫码听全部哟!
从听课记录说起,课堂上你记录了什么?
听课时,我们每位老师都在听课笔记本上作记录。老师,你是否注意到,你记录了什么?
整节课,像速记员似的,奋笔疾书,竭尽全力把老师和学生的每句话都记录下来。教师如此忙碌,是否想过,其实这样的课堂记录,一个字都可以不写的。有老师说,那不行,学校要检查我们的听课笔记。那我们的听课记录,是为了学校检查吗?
回到听课现场,你会发现,摄像机、录音笔这些设备,都有。我们都有的手机,其录像、录音功能也非常强大。你忙忙碌碌地用纸、笔的方式记录,你干得过摄像机、录音笔、手机吗?
马云曾说,前二十年,我们把人变成了机器;后二十年,我们要把机器变成人。人,不应当沦为“机器”。
我们在听课时,不应当扮演录音笔、摄像机的角色。我们记录什么,应该记录录音笔、摄像机记录不了的内容,那是什么?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的思想被激活了,我们会生成一些想法。但思想的火花稍纵即逝,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一会儿,思想的火花也就消失了。思想的诞生和思想的灭亡,往往是一起的。而文字,是记忆的保险柜。
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录,不仅原原本本地记录课堂实况,更要记录下在当时课堂场景中教师听课时生成的感受与想法。而这些,具有场域性、情境性、即时性的特征。
听课记录,不是简单地一“记”了事。听课,是为了在观察中研究、发现问题,改进自己和他人的实践。研究课堂记录,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自己认识课堂,理解教学。我们所记录的课堂,非蓝本,而是镜子。人,社会化的存在。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听课笔记,正是让我们的课堂与他人的课堂积极互动起来,让我们的想法、做法与他人的想法、做法“互联”起来。
今天的交流结束,各位老师,不妨看看,你记录了什么?
教课堂上,你会请谁发言?
课上,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如果全班学生没有人举手,上课教师会如何?你看到的可能是教师表面佯装出来的镇定,其实,你未曾看到的是教师内心真实的慌张。至少,作为教师的我,曾经如此,尤其是公开课。
不妨再看看公开课如此场景中教师的反应。教师会把刚刚的提问重复一遍。如此重复,其实也就是掩饰教师内心的不安;教师会把问题分解成更琐细、更简单的问题,总之,班上的学生举手了,教师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接下来,教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如果学生回答得和教师所预设的一样时。
你看到教师表面依然镇定,但内心狂喜不已。不妨再看教师接下来会狠狠表扬刚刚发言的学生,赞美之词,毫不吝啬。
分析上述教学场景,我们发现,当教师提出问题之后,教师期待学生能立即举手表示要求回答,或许这样,才显示出课堂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
教师是否想过,当学生面对问题能立即举手作答时,可能说明了问题对学生的挑战性不够。学习,应当保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再说请学生发言。公开课,你请谁发言?家常课呢?
我曾经对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龄、经历的老师做过访谈,课堂,请谁发言,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想法。当我把访谈记录看完之后,我发现,不同之中有相同的地方。公开课,我们会请比较优秀的学生发言。优秀的学生,最懂老师的心。他们回答的答案,正是老师所期待的。当一个优秀学生发言之后,再一个问题,又一个优秀学生发言,又符合教师的预设。就这样,一节课顺顺当当上完,教师的感觉一定很好。好课,一定行云流水吗?行云流水的课,一定是好课吗?
家常课呢?老师会请谁呢?那些比较弱的学生,教师不会放弃他们。如果那学生答不出来,老师往往会怎么说呢?“你看看,你不听、不想,不会了吗?”此刻,老师的内心还很有成就感。
教师,把成就感建立在学生的痛苦之上。为什么公开课和家常课,就不一样的呢?
我的公开课,那些比较弱的学生,是一定要邀请他们发言的。我让他们知道,老师信任他们,最爱的是他们。当然,请他们发言,以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现在,“哪壶开了提哪壶”。
而优秀学生发言,却可能是课堂的一种灾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优秀学生发言时,上课教师往往非常关注学生说了什么,教师还应当关注其余学生的反应。因为优秀学生的发言,往往都是对的,其他学生想纠正,难有机会;优秀学生的发言,往往比较完整,其他学生想补充,几乎没门。优秀学生发言说完,这一问题也就结束了。优秀学生发言时,其余学生往往是比较绝望的。所以我说,优秀学生发言,可能是一种灾难,因为,其他学生,可能只能做旁观者、做观众、做听众。
优秀学生,请还是不请他们发言?曾经,我请优秀学生发言,后来不请他们,后来发生了学生用短信向我抗议的故事。优秀学生,请不请他发言,值得我们思考,更需要我们用实践去探索解决这样的问题。
各位老师,你在课堂上,请谁发言,你是否关注、透视、思考过这样的现象?
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不可能完全预设。课堂教学,并没有已经绘制完毕的“地图”,只有师生彼此行动的目标与走向。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对话、启发,并有着相互发现的过程。如果一个学生发言中有疏漏、有错误,这恰恰给其他学生提供了补充、纠正的机会。相反,如果一个学生说得很完美,那其他学生可能就失去了参与的积极性。
上课,你“听讲”了吗?
我们的课堂,教师不听、假听的现象比比皆是。对于学生表述的想法,有的充耳不闻,有的看起来在听,但实际上却无动于衷。我们常常告诫学生要听老师讲,可教师为什么常常不听学生讲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而言,听,是一种姿态;听,是一种需求;听,是一种技术活。教师不仅要听清楚学生讲了什么,更要听明白学生想的是什么——即从学生外在的声音,听出学生内在的想法,乃至于听出“话外之音”;从学生所讲的内容,理析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
真正的听,其标识是:教师在听后所讲的与学生所讲的应是彼此关联、互动的。也就是说,紧承其后的教师的讲,应是顺水推舟的“接着说”,而不是另起炉灶的“重新说”;紧承其后的教师的讲,既基于学生的想法,又引导、提升了学生的想法。仅仅听懂,这才是开始。
我对听讲的个人理解是,教师,既要听,也要讲。听讲,先听后讲,听完再讲。
老师,你会讲吗? 有老师会郁闷,我做老师这么多年,还不会讲? 怎么讲?在这儿,我和大家分享的是,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要学会向学生学习怎么讲。如在一年级,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之后的复习课,整理加法表,然后组织学生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也就是从表格的左上角往右下角方向看),我们的一位小朋友说,像下楼梯一样看。孩子的语言,形象、生动、贴切、好玩,一下子,所有孩子都明白了,怎样斜着看。
在这儿,我还和大家交流,课堂中,老师会讲,还要会“不讲”。 老师,你会“不讲”吗?
观察课堂,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和学生抢着讲的现象太多了。教师不适当的讲解,以自己的思维,掩盖、替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可以自主展开学习。他们有学习的能力,也有与别人交流的能力。即,他们能学,他们也能“教”。
课堂中的讲解,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中有会的,有不会的,让会的学生讲给不会的学生听;学生能讲的,教师不抢着讲;学生能讲清楚的,教师尽可能不重复讲。教师讲的,是学生不能自主学会的内容。
教师不讲,是给学生更多的讲的机会,更深入的思考、更充分的交流机会。教师不讲,意味着教师还给学生更多的学的机会与学的时间,激活学生学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坚持以学生为本,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进行教学,把每位学生的学习放到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
这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演讲时间越短的,需要准备的时间越长。细细想想,也是。要想长话短说,必须精炼再精炼,自然也就需要更充分的准备了。
对教师来说,课堂中讲什么,不讲什么,不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跟着感觉走的,这里,需要教师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学生学习、研究自身教学风格的。 当然,我们也明白,教师上课,不是都“不讲”,而是想想,哪些可以“不讲”,哪些要“讲”,若讲,又怎么讲。不讲,也是“讲”,正如老子的“无为而为”。“讲”与“不讲”,都是为了促进学生高质量地学习。 上课听讲,我以为,教师,要管住自己的嘴,用好自己的耳。我有一个观点:改变课堂,不妨从适度减少教师的话语量开始。
这些真的都只是教学意外吗?
教学意外一般指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出乎教师意料的事件或场景。按照事件、场景与教师所预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过程是否相关,可以分为“外挂式教学意外”与“内置式教学意外”。
所谓“外挂式教学意外”,是指出现的教学意外与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基本无关,带有偶发性的特征。如,教学过程中教室突然停电了,一只鸟飞进了教室,教室外面突然下雪了,一位学生突然晕倒了等。
“所谓内置式教学意外”,是和具体的教学活动相关,和偶发性的“外挂式教学意外”不同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时常发生。其好似“内置”于课堂中,每节课中用“不可或缺”来形容也不为过。最为典型与常见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的回答和教师预设的不一致。
为什么会有教学意外?因为教师的预设不够充分、完全。不过,以教师一人的智慧,面对一群学生时,能全面、完全地预设吗?
事实上,教师在教学中还常常“想当然”。然而,学生学习的进程却不会简单地按教师的意愿发展。由此思之,“意外”真的是不可避免、无法回避的。若在教学中没有意外,那倒是意外。从这个角度看,教学意外的出现就具有了合理性。
静心细思,以上所说的教学意外,是从教师的角度对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事件作出的判断。如果我们从学生的视角看这些意外,学生认为这些是“意外”吗?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特殊性客观存在,他们出现各种想法,是正常的。从学生学的角度看,一切都不意外。也就是说,这些教师眼中的“意外”,在学生的眼中并不是意外。
教师可能会这样质疑学生:你怎么这样想的呢?学生则可能会反问:我本来就这么想的,你怎么没想到的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