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四字诀”
(2019-11-18 22:18:35)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思维应从问题开始。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普遍的是课堂提问,它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结合,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在新课堂背景下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四字诀”,提高问的质量。
一、新。在“新”字上做文章。新教材在教学目标、结构体例、材料内容、编写手法等方面与过去的教材均有很大差别。教材给教者和学者留有较大的空间,让教学者有足够的开发余地。教师要体现在学业上比学生领先一步,除了有广博的知识储备、精准的语言表述、独到的认识见解外,课堂提问也应在过去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标新立异”,问题要新、立意要高、层次要深。当然,提问要符合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生活实际,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心智有所开发。这种提问不问则也,一问就给人一种耳目一新、“清水出芙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之感。
二、活。在“活”字上动脑筋。同一本教材,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如何让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不断进步,这不仅取决于学生对教材的领悟,也取决于教师课堂引领和提问的灵活、多变,分层对待。可以这样理解,相对于同一材料,教师可依据班上学生基础知识、智力水平、情感态度的不同提不同的问题;相对于同一对象,教师可依据时间变化、发展情况、环境因素等变换提问的层次与提问的方式;相对于不同对象,一指男女生之别,二指年级之差,教师可依据生理、心理差异、知识差异提出不同问题,其意义在于不同层面的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引领,收到应有的效果。让学生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收获。
三、巧。在“巧”字上下功夫。人们常说“功夫在诗外,”中国太极武功讲究“借力打力,四两拨千钧”,这些用在教师教学上具有异曲同工的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罢黜教师主宰讲台,独霸课堂也不容质疑,但又要充分发挥师者的引领作用。就课堂提问而言,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有问必发,每问必答,一问到底的局面。教师发问必须巧妙,恰到好处。我们的理解是:问在学生最疑惑点;问在学生最需要时;问在知识的重点上;问在教材的薄弱处;问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中。通过发问让学生有一种“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四、效。在“效”字上找答案。无论教师的发问多么新奇、多么灵活、多么巧妙,但最终检验提问价值的标准是效果。如果教师脱离效果这个起码标准,一味追求新奇、灵活、巧妙,这样的提问就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怎样才能使问题有价值有效果呢?我们体会教师提问要遵循三性:一是针对性。既针对学生,也针对教材。不能脱离教材无中生有地问,也不能脱离学生不着边际地问;二是启发性。问的目的是解决困惑、疑难、启发学生思维,使其有醍醐灌顶,豁然顿悟的作用;三是创新性。“问题”应该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感悟得出的与众不同的发现,不能照搬照套别人的问题,咀嚼别人的东西,旧瓶装新酒,应该是教师心血的结晶,这样坚持下来,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说教师在提问的“效”字上找到了答案,学生自然会有一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