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敢问、能问、善问

(2019-11-17 19:38:35)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学会“答”,更重要的是学会“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

一、营造质疑氛围——使学生敢问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师讲生听,师问生答,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以致学生心存顾虑,有话不敢说,有问题不敢提。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从民主、尊重出发,还课堂给学生,还问题给学生,营造质疑氛围,使学生敢想敢问。

1、营造和谐氛围。和谐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激发学生质疑的勇气。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出错误是孩子的权利”观念,用真诚的微笑、信任的目光、热情的语言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告诉学生有问题比没问题好,提错了比不提好,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消除学生担心出错的恐惧、焦虑心理。同时,教师要设法从空间和心理上“零距离”接近学生,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自由提问。

2、尊重学生思维。尊重给学生带来“心理自由”,能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不同程度的问题。对学生质疑时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及时组织讨论;对学生质疑时提出的有欠缺的问题给予点拨,让学生补充完善;对学生质疑时提出的无价值甚至错误的问题也不要轻易否定,要问一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还有别的问题吗?”通过这样不加评价的点拨引导,使学生“体面”地转入下一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水平、学习程度的层次性,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情境,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问题可以提,能够提有价值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二、提供质疑机会——使学生能问

学生有了质疑的勇气,还要有质疑的机会,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质疑机会,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关键。

1、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质疑。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先请两名学生同时从教室两端相向而行,到中途相遇,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思考有什么问题想问。然后趁机引导:看着两位同学走,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提出了一个个问题:他们俩走了多少分钟?每分钟分别走多少米?两人共走多少米?教室两端相距多少米?等等。在此基础上引出例题,师生共同探索,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数学意识。

2、故设遗漏,让学生质疑。教学中教师可故意遗漏一些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读书,在读书中发现遗漏的问题,引起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性质时故意遗漏“0除外”,让学生在读书时发现,学生产生疑问:书上有“0除外”,黑板上怎么没有呢?能丢掉“0除外”吗?为什么要“0除外”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理解和掌握新知。

3、巧设矛盾,让学生质疑。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因素,精心设置矛盾,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让学生产生一种“疑惑”的心理境界,促使学生质疑。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认识理解平方分米单位后,让学生拿着1平方分米方格去量教室的面积有多大,产生太麻烦、不好测量的认识,引起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提出:能不能换个单位量?教师及时启发学生:你们认为能不能换个单位量?接下去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争相提出:换个什么样的单位?可能是什么单位?有多大呢?等等。这时学生情绪高涨,求知欲旺盛,全身心投入到新知的探索过程中。

4、引导评价,让学生质疑。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针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进行评价。学生往往在相互交流评价中产生许多疑问,教师可趁机引导学生质疑。如解答“王师傅2小时加工16个零件,照这样计算,他加工112个零件要几小时?”不少学生列出:112÷(16÷2)。评讲时,有个学生大胆质疑:为什么要先求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不先求它行吗?教师顺势将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认为呢?结果有的学生提出:先求112里面有几个16,行吗?也有的提出:先求加工每个零件需要几小时,行不行?一番思考讨论后,得到另外两种解决:2×(112÷16)或2÷16×112。试想,如果没有教师为学生创造的质疑机会,这些充满求异、创造的思维火花还会迸发吗?

三、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善问

除了营造质疑氛围,提供质疑机会外,还必须使学生善于质疑,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为此,教师要给学生质疑方法,让学生懂得如何质疑。

1、抓住课题质疑。课题能反映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如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揭示课题后启发学生:看到课题,你想到什么?比例有什么性质?怎样才能知道呢?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等等。接下去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兴趣盎然地开始探索新知。

2、抓住字词质疑。数学概念、性质、结论中的关键字词恰好是知识的重点、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质疑,追根问底,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可启发学生抓住“同时”、“相同”质疑:为什么要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不同时、不相同行不行?为什么?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评价,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理解新知。

3、抓住旁注质疑。教材以文字叙述、方框示意、符号指向等形式出现很多旁注,包含着算理、思路、说明、规律等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旁注质疑。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让学生阅读课本,针对276+98=276+100=中的虚线框图质疑:现在算式和原来有什么不同?结果和原来一样吗?要得到原来的结果怎么办?这样算有什么好处?

4、抓住联系质疑。教学中要抓住教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启发学生:比同分数、除法联系紧密,看到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你们有什么想问吗?学生顿时提出:比的基本性质吗?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总之,教学中要创造良好的质疑氛围,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敢问·能问·善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