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直问为曲问
(2019-11-17 19:34:22)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 ——提问,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创造欲,促进师生沟通,带动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渠道。
在明确设问的要求后,不仅要选好设问切入点,还要优化问题的表达形式。从设问的目的和学生的认识出发,改变常规问法,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表述题意,这样富有情趣,使学生乐于思考回答。曲问,就是这样与常规的直问相反,不正面发问,而是绕道迂回,问在此意在彼,形式灵活,含蓄生动,富有思考余地的一种优化问题的表达形式。它对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从问题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影响角度,我们可以把小学语文课教学里的问题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判断型问题。也称作“复述型”,一般用“是什么”,“怎么样”引出问题。例如教学《赤壁之战》黄盖假投降实施火攻计策那部分,向学生提出:“黄盖是怎么做的”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往往只能答出一鳞半爪,对问题无法做全面的表述。如果运用曲问,改为“黄盖真要投降曹操吗?在假投降中黄盖要做哪些必要工作使曹操不起疑心而火攻计划又能顺利进行?”这样问,实质上仍是让学生理解黄盖在实施火攻计划中怎么做的,但由于改变了问法,使其中包孕着多种诱答因素,因而问后学生兴趣倍增,讨论激烈,注意到了多种细枝末节,对问题有了全面了解。
2、演绎型问题。一般用“哪些”、“哪”等引出问题。例《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关于描写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那一段,“哪些地方体现了邱少云严守纪律,英勇顽强的精神?”这个问题就属于演绎型问题。教学中,如果将这个问题演化为“在烈火烧身的半个多钟头中,邱少云动了吗?叫了吗?从中你看出了什么?”这样问,目的还是要学生理解邱少云的行为体现了他严守纪律,英勇顽强的精神,但却化枯燥的问题为学生易接受、易理解、易回答的问题,就不会产生“厌答”、“拒答”、“乱答”的副效应。
3、归纳型问题。一般用“怎么”、“怎样”、“怎么样”引出问题。教学《高粱情》,要让学生理解高粱是一种怎样的植物,才会使作者对它充满感情。要达到这一见识,必须让学生在掌握具体材料的基础上,分段归纳段意,抓住要点,概括地说出高粱有着挺拔粗壮的秆子,硕大而血红的穗头,强有力抓住地上的根。它坚忍不拔的品格在作者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这种教学进程固然可行,但费时费力,学生学得枯燥。假如换一种提问题的方式即曲问,通过看插图解决“高粱之所以在作者的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是它的外表还是它的品格?高粱的哪些外表体现了它的什么品格?”这一系列问题,就轻而易举地掌握这些归纳型问题所提出的要求。
4、分析型问题。一般用“为什么”引出问题。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教师往往要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邱少云是一个伟大的战士?”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分析邱少云的行为领会语言文字蕴含的深意,认识邱少云的表现在战斗中的意义,掌握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这种常规的分析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千篇一律的感觉。换一种设问的方法,从“有人说,邱少云的表现并不算什么,不就是在火中烧半个多钟头吗?算不得伟大。”和“有人说,邱少云太傻了,换了我,保命要紧,我准先扑灭自己身上的火,这样的人真的伟大吗?”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想象、比较,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上述两种说法的彻底批评,自然而然领悟英雄的伟大之处的目的。
5、想象型问题。文章字里行间留有想象的空间,了解问题引发学生想象,让想象去填补这个空间,是发展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如何利用曲问引导学生对这类想象型问题加以解决呢?例如教学《月光曲》,让学生想象贝多芬听了穷兄妹的对话后和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一曲之后,听了盲姑娘的话后可能会想些什么。单纯的直问,会让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不知从何谈起。如果运用曲问,换问题为“如果当时你是贝多芬,听了穷兄妹的谈话后,会不进去为盲姑娘演奏吗?为什么?”或“如果你是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你会毫无反应吗?为什么?”这样,从另一个侧面,另一个角度,也即从贴近学生角度迂回地解决这个想象型问题,就能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6、评价型问题。这是为评价鉴赏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关键的词句段,课文中的人物等设计的问题,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但难度较大,因而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描写了深秋季节,从日落到夜晚时分江上的美好景色。学习该诗,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还能培养学生在评价鉴赏诗人的谴词造句中进行体会的能力。例如让学生体会“一道残阳铺水中”这句诗中“铺”字的好处。教学中若直问学生“你能说说‘铺’字好在哪里吗?”以学生的水平,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但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改直问为曲问:“如果原诗不用‘铺’而改为‘照’、‘映’、‘染’等字好吗?为什么?”学生从反面加以对照,领悟“铺”字既体现了景色的美,又体现了“夕阳斜照”的特点,与下文的“半江瑟瑟半江红”紧密连扣,真正达到言彼意此的目的。
综上所述,巧妙地运用曲问,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思维,提高答问的训练效果,从而能更有效地启发学生多角度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